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它怎么来的
2023年11月24日 风云资讯
“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它怎么来的?
说到“五子登科”,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科举,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筛子,把学子们放在上面来回颠簸筛选良种,直颠得人晕头转向、华发渐生。“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正是无数学子的毕生写照。科举是一幕幕悲喜剧,既有“范进中举”的闹剧,也有“五子登科”的美谈。
01
“五子登科”这个谚语流传已有千年,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还能看到有“五子登科”图案的物件,民间也曾流行贴“五子登科图”来为家中学子的学业祈福。那么,坊间盛传,世人皆知的“五子登科”典故究竟是怎么来的,又有啥深意?对此专家则表示,这是先辈的教子典范,现代依然适用。
那么每次会试有多少人能上榜呢?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是30人左右,明朝后是300人左右,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所以才会有“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的盛况,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神采也就可以想象了。而那些没有上榜的人,也只能是“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第下人”了。正是因为有如此强烈的对比,所以一位位学子为科举可谓是红了眼,一门“五子登科”的故事才会炒热持续千年。
结语
无论是古时候的科举,还是今天的升学考试、入职考试,都可谓是人生头等大事,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但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如果长期存在其实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科举被废除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希望我国对人才选拔制度能不断改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希望人人都能发挥自己所长,成为一个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