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大国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有何历史隐情
2023年11月24日 风云资讯
出口大国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有何历史隐情
明初长期实行“海禁”,从制度层面打压和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产品价格方面的优势,瓷器、纺织品、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使明朝成为“出口大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这却没有使其真正富强起来,也没能改变其国运。
出口大国
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来自社会最底层,他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不仅建立了一个朝代,而且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方略,把一片废墟上建立的这个王朝治理得很不错,经济得到了恢复,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趋于稳定,史称“洪武之治”。他的继任者们延续了这些主要经济政策,先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所谓“盛世”。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自祖辈起就过着拖欠官府税款、四处躲债的生活,能踏踏实实当一名佃户都算是梦想,所以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敬畏,在他看来只要能顺利收上来税,让农民承担一定徭役,对一个朝廷来说也就足够了。所以朱元璋的经济政策很保守,特别强调重农抑商,发展小自耕农,打击工商业者,不允许发展对外贸易,规定“尺板不得出海”。
纵观明朝灭亡的过程,说它亡于通货紧缩可能有些偏颇,但严重的经济问题确实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虽然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但大量廉价商品换回的只是一些貌似“值钱”的白银,这些白银被少数人囤积起来,既没有转化为投资也没有转化为内需,反而成为包袱和累赘。李自成得到了7000万两白银,面对这么多“钱”他大概也想不出来如何花,能做的只是化成银板往老家运而已,而这些“钱”也没能帮助他坐住江山。
崇祯原本还有别的办法挽救危局。三国鼎立时蜀汉、孙吴都很弱小,经济更加脆弱,但诸葛亮、孙权很“聪明”,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办法:货币贬值。当时用的是铜钱,也照样能贬,一个办法是减轻铜的重量,他们最后铸的铜钱像纸一样薄;另一个办法是干脆指定铜钱的面值,所谓“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就是一枚铜钱指定其当作500枚、1000枚去花。
对崇祯来说,这个办法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为内部革新和军事斗争赢得时间,比“开源节流”显然更高明,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明朝政府默认了银本位制,论斤称两的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明朝政府等于丧失了货币发行权,或许可以在最后关头拿来拯救这个王朝的一条路也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