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啥要重农抑商揭秘古代对商业的扶持政
2023年12月19日 风云资讯
古代为啥要重农抑商?揭秘古代对商业的扶持政策
中国历代王朝经济政策里,“抑商扶农”这条,几乎是各大王朝都要坚决执行的国策,有时甚至更到了“重农抑商”的地步。但如果就此说“中国古人不懂商品经济”甚至“不懂钱的好”,那才是严重的不懂历史。首先一个事实是,再“抑商”的统治者,也很懂“钱的好”,哪怕“抑商”最严厉的时代,对商业的扶持政策,也是从来不少。
比如在厉行“重农抑商”的西汉年间,到了经济逐渐稳定的汉惠帝年间时,就“弛商贾之律”,然后“弛山泽之禁”,然后有了汉朝“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怪现象,和“文景之治”的治国成就。就连公认“讨厌商人”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降低商业税,为穷困商人提供“假贷钱谷”的支持。甚至不惜斥巨资为商人建造“榻房”,给“合法纳税”的商人提供免费住宿仓储服务。商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他们心里“门清”。
那既然“门清”,为什么还要采取严厉的“抑商扶农”甚至“重农抑商”国策呢?首先一个原因,正是“钱的好”。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特别是在开国百废待兴的时候,最重要的物资财富,就是粮食。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一方面要靠充足粮食来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靠足够的自耕农来耕种。自耕农的数量越多,王朝的生产运转才越稳定。但商业,也往往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以汉代晁错的抨击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凭着丰厚的利润和一本万利的盈利方式,一面“牟农夫之利”,一面“乘上所急,所买必倍”。也就是一边兼并土地,一边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实在是巨大威胁。
对这个威胁,早在春秋战国年间时,当时的“诸子百家”就口诛笔伐。毕竟如前文所说,农业增点产太难,而商业盈利太快,在农业不发达的社会里,一旦发达商业导致大量人口流失,必然会让统治者“肉疼”。战国学者荀子就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汉代贾谊更疾呼商业发达是“天下之大残也”。从那时起,“省商贾,重农夫”就成了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重要论据。
而对于封建皇帝来说,这事儿,可不止是抢点劳动力的事儿。大量“流民”的增加,也往往成为封建王朝大乱的导火索。明太祖朱元璋对待“流民”的态度就说明了这点。洪武三年时,他就下令强制苏松嘉湖杭五郡流民就地垦荒种田。二十年后,他更对太原三百户流民采取了奇葩处理决定:如果他们在种田,就让他们就地落户,如果他们在做买卖,就地逮捕治罪。
参考一下明朝之前的流民起义,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就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基本都来自这样的担忧。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各个王朝也会调整“抑商”政策,做出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改革。如果不变革呢?可以看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19世纪初的嘉庆皇帝,就是“重农”思想的坚决拥护者,多次下诏书“重农”,且进行了“禁矿”等一系列改革,盼着能富国强兵。
可此时的清王朝,人口已经急剧膨胀,人多地少的局面早已是严重社会病,龚自珍形容当时清朝“不农”“不工”的游民“十之五六”。如果还抱着“重农”,无视工商业的利益,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社会的极度贫困化,各地“游民”扎堆,“盗贼”遍地的景象。道光年间的广东学政戴熙,就形容当时“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名臣黄爵滋更哀叹“灾黎可悯也,荒岁可惧也”。
看过这个就明白,为什么接下来的鸦片战争里,大清会被打到这样惨。惨败的背后,就是固步自封的苦果。一句“重农抑商”,背后多少辉煌,却又多少教训。
- 上一篇:齐灭宋楚灭越这两件事有何不同为什么诸侯国
- 下一篇:古埃及神庙飞机图像是外星文明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