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信息

关羽战神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他带来了哪些历

2023年12月19日 风云资讯

关羽“战神”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他带来了哪些历史文化?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阵营名将,去世后被民间尊为“关公”,他从“五虎上将”上升为“神”的过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形象演变史。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首次记载了关羽形象的原型,展现出关羽忠诚、勇猛、傲慢自大的形象特点。

三、关羽带来的中国历史文化

1、“无兵”文化

关羽作为一个中古武将,拥有战国时期的侠士之风,武能刺颜良、水淹七军,文也读《春秋》识大义,所以后来也被当作圣人,成为山西关夫子。中国自秦汉之后是一种无兵的文化,不像春秋时期的兵那样能文能武,春秋的兵是贵族中的士阶层,有“士”的义务和权利,国人皆以当兵为荣,这类兵是既能文也能武的,可谓是文武兼才;与“士”人相对的便是“庶”人,庶人想当兵还当不得。战国时期士虽分文武,既有张仪苏秦等一样的谋士,又有荆辆之类的侠士武士等。

人民需要培养阳刚勇武的人格,伦理道德型文化需要复壮剂,以此来解救“无兵文化”,而对战神关羽的崇拜在历史上确实起到过纠偏的作用和影响。以此激励战士门抗击倭寇,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领袖也是以关公为榜样,为了民族危亡敢于向帝国主义列强斗争关羽。作为一个忠义勇武的战神,影响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使中国文化中缺失的勇武这一部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偏。关羽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2、民间秘密社会

宋元明时期,民间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活动大多依靠秘密会社,在清朝统治稳定以后,公开的武装斗争减少,秘密结社活动不得不转移到地下。明清以来,《三国演义》等与关公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于关羽的武力的神化和忠义的崇拜,使得民间秘密结社得到发展。在南方对关羽的信仰,为天地会等帮会提供了精神偶像和组织形式。他们利用关羽桃园结义的故事来团结教众。天地会入会有个“见门诗”,内容为“一进洪门结义兄,当天盟誓表真情,长沙弯口连天近,渡过乌龙见太平”,诗中的“长沙”即暗指关羽。又有诗云“桃园结义天下闻,莫作奸心反骨人,你敬肉来我敬骨,胜过同胞骨肉亲。”天地会内还有关帝庙和忠义堂,庙中央是“救封真武关帝圣君”,“两侧是关平圣子”和“周仓将军”。还有关帝庙诗“历朝义气关云长,洪家子弟做忠良,丹心等候明天子,特来结拜共拈香。”入会的必要仪式便是在关帝庙的忠义堂前盟誓。

结语:在当今社会,关羽形象之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变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人们在生活中对“忠义”品质的渴望。特别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些人重利益、轻道德。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的眼前利益,失去了最宝贵的“忠义”品质。关公文化可以在精神上敦促人们学习关羽的优秀品质,遵守社会公德,实现人生价值。关羽死后得到“壮缪”的谥号恰恰是最客观的评价了关羽的一生。

品牌研究官网

武当官网

戏剧之家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