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为何马谡却失败了
2023年12月19日 风云资讯
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为何马谡却失败了?
韩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成功,是有先决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那么韩信的部队肯定会一窝蜂掉进水里淹死。马谡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思想,舍弃水源,占据制高点,妄图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但是条件不成熟,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知己知彼《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背水一战”的,这里有两个条件:
先是广武君李左车“轻兵袭取韩信辎重”的建议被陈余否决;陈余急着要和韩信打“闪电战”;
当时陈余率领的赵军驻防在井陉口,这个地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位置,非要不好打。李左车认为虽然韩信远道而来,但刚刚击败魏王豹、夏说,士气很旺,应该暂时避免和韩信作战,采取坚壁不出的方式消耗韩信。
另外再由自己率领3万人的部队去袭击韩信的粮道,如此一来韩信要不了多久便会不攻自溃。但陈余认为韩信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应该趁势攻击。当韩信得知陈余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决定以后,这才决定通过“背水一战”的方式诱导陈余主动攻击。
为什么说是在“诱导”陈余呢?因为一般来说,把军队驻扎在河边是非常危险的,等于是自断退路,一旦前面的军队被打败,后面的军队就只能跳进河里被淹死,完全丧失战斗力。所以韩信准确把握了陈余“急于求战”的心理,故意把军队驻扎在河边。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可见这才是韩信致胜的法宝,如果没有这一手安排,那么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失去了意义。就算陈余被打败了,但他们依然可以退回关隘里休整,然后继续发动下一轮攻击,因此倘若韩信没有这一手安排,那么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后面又没有退路,时间一长,士兵们就会出现恐惧心理,最后被击败是必然的结果。但韩信安排一支骑兵抄了对方的大本营以后,基本上杜绝了陈余发起的第二次攻击,而陈余也不会想到发起第二次攻击,毕竟自己首尾被夹击,肯定只想着先跑路再说。
综上所述,可见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一个骗局,在这个骗局中唯一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陈余和韩信在河边交战的时候,韩信并不能够保证自己100%的就能抵挡住陈余的进攻,万一人家陈余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把你韩信击败了,那么韩信也就功亏一篑了。
而打了胜仗之后的陈余折返回去,即便关隘被夺了,但他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攻打关隘。但关隘里汉军不多,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这是“背水一战”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变数。而反观韩信,他把自己这个策略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是专门为陈余制定的。
当他知道陈余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后,就抓着赵军急于求战、麻痹大意的弱点,故意把军营驻扎在河道边,这就是把自己置于死地了。但他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夺取关隘,而不是击败陈余,所以他另外派出2000人的队伍抄陈余的大本营。
这就像当初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抓住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前期先是佯败,把赵军的主力都给吸引出大本营,然后派出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包抄,截断了赵军和后方大本营的联系,又派出五千人的骑兵把首尾拉长的赵军切成两段。
所以韩信最初和陈余交战的时候,也是佯败,不同的是白起佯败退回了堡垒里防守,而韩信是退回河边,士兵们看没有了退路,自然就会拼死一战了。但是这种手段只能用个一两次,假如陈余当时大本营没有被抄家的话,那么陈余只要继续发起几轮攻击,韩信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见韩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成功,是符合客观条件的,而且后世并非不可模仿,但要符合现实条件,譬如敌人比较浮躁,基于求胜,像赵括、陈余这样。此外自己还要有后一手准备,军队要有一定的士气,假如你带着一支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的军队这样操作,大家一听前面败了,估计哗啦啦一群就往河里跳逃命去了。
而像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只想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生的地方在哪里呢?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这就是无视客观现实,理论倒是没错,说的通,但是魏兵一来就给他围了起来,顿时就傻眼了,渴的这群士兵一点力气都没有,那真的是要死了。
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