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瘤足蕨

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有多艰苦

2023年12月19日 风云资讯

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有多艰苦?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主人公之一。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西天乐土,为大唐求取真经。那么历史上有去西天取经的僧人吗?这一路的苦楚,一般人想象不到。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说旨在描述西行路上光怪陆离的见闻,以及神魔仙妖移山填海的大神通,远远偏离了现实。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的确代表东土大唐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但他的身边并没有三个法力高强的护法高徒,所经历的险阻均是一个人面对的。

玄奘高僧在史学界和佛学界的地位非常高,《西游记》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同样卓著,所以现代人经常会将小说里的唐僧与现实中的玄奘混为一谈。实际上,《西游记》虽然借鉴了玄奘西行的历史,但书中描述的唐僧已经与原型大为迥异,很多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么,玄奘法师为何要去遥远的西方求取真经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其他高僧完成这项重任呢?

对此,小说是这么描述的:当时观世音菩萨在玄奘举行水陆法会时,询问他是否通晓大乘佛法。玄奘坦诚地告诉观世音菩萨,自己修持的是小乘佛法,当时的东土还没有大乘佛法。对佛理感到好奇的玄奘,向观世音菩萨请教了大乘佛法,有所顿悟。借着这个机会,观世音菩萨点化玄奘,指引他前往西天极乐之地求取大乘真经。于是,已在全国享誉盛望的玄奘法师辞别了太宗李世民,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求经之路。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般神奇。在玄奘之前,就已有比丘前往西方印度求取佛经,而且还求取了不止一次。若非如此,“小乘佛法”的那些经典又是如何传入中土的呢?在玄奘生活的年代,当时就有许多僧人西行归来后写下游记,如东晋僧人法显写的《佛国记》,就是一部取经的经典。玄奘读完了这些游记之后,对佛国心生神往,坚定了去取经的决心。除此之外,玄奘在多年的修持中发现,中原的佛教领域对同一部经典的诠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歧义始终没有办法统一。倘若这样发展下去,难免会有僧人误入歧途。玄奘认为,应该去西域学习最原汁原味的佛经,这样才能解决中土佛教发展中的隐患。

武德年间,玄奘在长安拜访了从印度来得比丘波罗颇密多罗。这位高僧曾与那烂陀寺出家,在佛学界有极高的声誉。当时并没有佛学专业的学府,放到现在来看,那烂陀寺就相当于佛学专业的一流大学。从这里走出来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通晓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能够记诵经典十万颂。玄奘虚心请教了这位高僧,意识到印度才是修习佛理的圣地,于是,便更加坚定了西行的决心。

《西游记》这本小说里的唐僧遭遇了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几乎成了八戒和悟净的口头禅。在玄奘出发的这段路上,因为在大唐境内,所以前路倒也平安顺畅。况且,玄奘是唐太宗亲自任命的御弟,有了这层身份的玄奘只需亮出通关文牒,就能在大唐境内畅行。然而,现实中唐僧遇到第一层阻碍便来自朝廷,给他带来麻烦的正是这通关文牒。

唐朝初期,国家面临的外患还比较严重。为了避免因跨境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所以朝廷禁止任何百姓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几次来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希望能得到这份出境护照。然而,唐太宗并未批准,身为皇帝的他不知道玄奘的宏图伟业,也不会为了玄奘一人破例。

朝廷的阻挠,并没有影响玄奘的决心。

此后,玄奘便寻找时机西行。按照当时的规定,偷渡是一种相当严峻的事。玄奘没有官方批准的“过所”,所以不可能用正常的方式通过关隘。事实上,在没有拿到通关文牒之前,玄奘甚至没有办法离开长安。

贞观三年,长安遭逢大灾,朝廷临时允许百姓自谋生路,玄奘终于找到了出境的契机。他伪装自己的形象,混入灾民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混过关隘。只不过,玄奘仅跨越了第一层关隘,离开了长安。

玄奘来到凉州时,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月。因为这里的僧众太过热情,玄奘便为僧人们现身说法。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亦是玄奘出关的必经之路。只不过,当时大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关系比较紧张,凉州都督已下令封锁边关,禁止任何人西行。

玄奘刚刚踏上西行之路,可他还没有出国,便遇到了重重阻挠。玄奘是如何顺利出关,抵达西方佛教圣地呢?法师一路上又会遇到哪些见闻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理导航杂志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石河子科技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