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老人不留空白点
2023年07月25日 风云资讯
关心老人不留空白点
一提起“夕阳互帮”―――独居、纯老结对关爱项目,徐汇区凌云街道老龄委主任龚仲德的话就刹不住了。组织20余名独居、纯老户家庭老人赴香港、台湾八日游,让孤寂老人安定情绪、平复创伤、放飞心情、怡悦身心。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呈不断上升趋势,全市独居老人、纯老家庭在不断增多,徐汇区凌云街道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但这里的老年人在面对“空巢家庭”所带来的孤独感中,纷纷采取积极的方式提高自己晚年生活质量。
凌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直非常关心老人的生活,在街道老龄委、老年协会的指导帮助下,社区里的老人形成了“夕阳互帮”的局面,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这些“老年互助组”结伴外出晨练,一起休闲购物,有困难相互关照,对原有的“社区养老”做出了有益的补充,把社区打造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一提起“夕阳互帮”―――独居、纯老结对关爱项目,徐汇区凌云街道老龄委主任龚仲德的话就刹不住了。
作为一个居住型社区,凌云街道有户籍人口90297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近两成,这其中独居、纯老家庭老人又占了老人总数的近三成。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应急等需要,提高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的生活质量,成了分管社区老年工作的龚仲德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龚仲德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在酝酿,在社区内逐渐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既有政府主导、又有社区单位参与、还有广大志愿者参加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从2009年开始,凌云街道在和平小区进行了“夕阳互帮”的试验和探索,即由已退休的、相对年轻的、身体较好的、家务事拖累少的且愿尽义务作奉献的老年人,为年龄大的、身体差的、需要代办、陪同、照顾、慰籍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今年初,在徐汇区老龄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街道老年协会参加了市公益项目投标,一举中标,从而设立了凌云社区“夕阳互帮”―――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结对关爱项目。
龚仲德认为“夕阳互帮”发挥了社区内老年志愿者作用,满足了独居、纯老家庭老人的需求,确保独居老人、纯老家庭在应急事件处置、生活安全、人际关怀、求医问药等方面获得便利,倡导了健康、快乐、显个性、有尊严、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理念,填补政府公共服务和居委会服务供给不足的空缺。
据介绍,凌云街道已基本完成了“夕阳互帮”的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发了一批贴近老人生活的特色服务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为老服务工作格局。龚仲德表示,在下一阶段,凌云街道将在争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个性化服务;建立为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协调社区为老志愿服务资源;启动推行监测反馈机制,志愿服务从前期的侧重数量转变为质、量并举,使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具成效。
独居老人打开紧闭心扉
虽然“夕阳互帮”项目实施时间不长,但在凌云街道已涌现了不少生动事例,许多老人从中享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在凌云社区里有一名76岁独居老人,在老伴意外死亡后,他情绪低落不能自拔,由于抑郁焦虑、性格古怪,连子女都疏远了他,当“夕阳互帮”志愿者最初走进家门时,他拒绝了志愿者的帮助。但志愿者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的上门看望劝导,志愿者儿女似的深情打动了他,老人紧闭的心扉开始敞开,他家里经常传出了欢快的谈笑声。现在,只要有一天看不到志愿者,老人还会孩子般地发发小“脾气”。
还有一对耄耋老人,老太患中风后遗症,行动不便,全靠85岁的老头照顾。这对老人尽管生活艰难,但拒绝别人帮助。现在他们却认准了住在对门的“夕阳互帮”志愿者小李,因为小李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已被老人看作了是自家女儿。
街道老年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在梅陇十一村里生活着一位83岁的独居老人韩阿婆,一天她的电视机突然发生故障,无法使用。以前韩阿婆因修电视机被维修部以收取上门费、开机费、维修费的名义斩得不轻,阿婆至今心有余悸。“夕阳互帮”志愿者小定每日看望老人,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与工作室联系,工作室马上启动志愿者工作网,委派擅长修理电视机的王师傅上门处理。前后仅2小时,花费30元零件费就把电视机整修如新。工作室志愿者怕老人焦虑,一方面安排人力上门修理,一方面电话安抚老人,当天还追踪检查,服务是否到位,老人是否满意?阿婆激动万分,当即亲笔写了一封感谢信,颤抖的笔迹表达了老人发自内心的感激。
爱心养老服务能否储蓄循环?
尽管“夕阳互帮”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龚仲德却一再强调“夕阳互帮”项目的运作是一个新课题,还存在不完善甚或不妥当的地方,目前街道正沿着边调查、边研究、边运作、边探讨、边改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脉络往前走。
日前,一位老年志愿者的话引起了龚仲德的思考。这位阿姨说,“我现在身体好,多为老人服务,如果我哪天不舒服,希望别人能为我服务。”由此,龚仲德设想出一种创新型的养老服务储蓄机制,它模仿银行的储蓄制度,街道为志愿者设立提供和享受服务的特殊账户,把志愿者向老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记录储存起来,在他们自身或指定人需要提供帮助的时提取出来使用。设立“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库”,既有利于志愿者为老服务的代代传承,也有利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风尚的发扬光大。不过龚仲德也坦承,时间储蓄库在操作上还有不少问题。
经费保障问题是另一个令龚仲德烦恼的事,他说今年“夕阳互帮”项目的工作经费是由街道老年协会通过上海市公益项目招投标中标而来,使用期限为一年,但“夕阳互帮”应该是一项长期开展下去的民生工程,明年乃至以后的工作经费从何而来?龚仲德建议将“夕阳互帮”项目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项目化管理,实行政府主导、监督,老年协会运作,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保障和延续问题。
此外,“夕阳互帮”还存在社区资源利用及协调的问题。龚仲德建议尝试建立政府牵头、社区单位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单位实施公益性活动或政府出资购买部分服务,推进为老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和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等。
“夕阳互帮”十大做法
经过半年的实践完善,凌云街道的“夕阳互帮”已初步成型,并形成了十大做法:(一)建立独居、纯老家庭电子档案。已完成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的普查并实行一人一表。
(二)建立老年志愿者电子档案。目前已有老年志愿者380名,储备志愿者700余名。项目工作室根据志愿者的性格、特长等实行分类管理,注重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由医疗、家电维修、法律咨询、验光配镜、理发、推拿等特殊服务技能人员组成的服务队,平时由工作室统一调配进行个体服务,在重点节假日开展集中志愿服务。
(三)结对关爱。志愿者与每位提出服务需求申请的老人结对,签订“意向书”并实施关爱。至今已与310名老人结为关爱服务对子,其中独居老人245名,纯老家庭65户。
(四)摸索工作方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了先易后难、先会员内后会员外、先熟悉后陌生、先近邻后远邻的“四先四后”服务方法,逐步建立八种形式相结合的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即连锁助老、重点助老、活动助老、公益助老、市场助老、夫妻助老、分类助老和技术助老。
(五)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已设制项目流程图,制定“项目工作室管理制度”、“夕阳互帮项目的有关规定”、“夕阳互帮特需服务规范”等13项规章制度。规范特需队员、志愿者的行为准则,提高服务过程的质量指标。
(六)建立各类台帐制度。这些台账有“夕阳互帮”独居、纯老家庭结对关爱申请表、结对关爱日报表、安全检查记录等13种记录报表。
(七)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上海其他社区的社团项目化运作的成功经验,探讨项目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
(八)举办专题培训班。先后开展了主题分别为“夕阳互帮项目简况及实施要求”、“项目内容、流程和操作方法”等四期专题培训。接受培训的分会长及志愿者骨干又采用“滚雪球”的办法举办小小培训班,把夕阳互帮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带到小区,让更多的老人受惠。
(九)开通热线电话:54281852,设专人接听电话,及时联络志愿者,处理受助对象的应急事务。
(十)开展各类活动。调整充实文体团队,筹建“夕阳红”艺术团,目前固定团员近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独居、纯老户老人。组织20余名独居、纯老户家庭老人赴香港、台湾八日游,让孤寂老人安定情绪、平复创伤、放飞心情、怡悦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