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光滑水筛

明朝覆亡真相人口竟逼2亿粮食增长空间耗尽

2024年01月24日 风云资讯

明朝覆亡真相:人口竟逼2亿粮食增长空间耗尽

读过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发现一讲到明朝灭亡,都大义凛然说,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这结论,你要琢磨,属于“帝国行政史”,其实大而无当,不怎么靠谱。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网络配图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花生、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数季。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240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了。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今日制造与升级杂志社

花卉杂志

西部旅游杂志社

物流时代周刊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