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光滑水筛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积墨山水是如何形成

2024年01月24日 风云资讯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积墨山水是如何形成的?龚贤画作的风格特点

龚贤,明末清初山水画坛上一个成就卓著的画家,创作出了前代任何山水画家都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丰郁而富有奇趣的画作,特别是他的晚期“黑龚”作品,让人感觉到他宁静淡泊,致高致远的人格,以及浑沦苍润的美学思想,拓展了明清山水画的独特之精神境界,实现了精神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龚贤擅长积墨画法,善用多层次的积墨,深沉雄厚,强烈明净,有力的塑造着山水形象和气氛,增强了艺术魅力,传世代表作有《千岩万壑图》、《木叶丹黄图》、《夏山过雨图》等。他所创作的许多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觉新颖别致,那种古意出尘的笔墨风格之美穿透心灵,在我国古代画家中是十分罕见的。

龚贤 文山观瀑图 图轴

二、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过程

龚贤一生的绘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30岁之前,是习作阶段,尚无风格;前期为30岁到38岁,简笔勾勒的“白龚”,画风已趋形成;后期为38岁至40岁前后,继续完善简笔画风,同时尝试多遍皴擦点染的繁复画法,最终形成苍润、浑沦的“黑龚”画风。 龚贤前期的绘画趋向于简笔山水画风。《墨笔山水图册》是龚贤早期所作,此画以高远叠嶂法作,崇山峻岭,林屋飞瀑,气象宏伟。从画法上看,该图着重山形外轮廓的勾勒,线条圆转具有韧性,富有变化,整幅画面处于灰白调子,“白龚”风格已略见一二。

《自藏山水图轴》此画山石脉络清晰,给人一种明朗雅秀而苍茫浑穆的气息,其对笔墨的重视,远在丘壑之上。画上关于气韵、笔墨、丘壑的论述,正反映了他这一阶段的追求,这幅画可以作为龚贤早期绘画风貌初步形成的标志。 龚贤前期的绘画作品走的是极简的一路,简指的不是构图简,而是用笔简练,简到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再略施皴擦点染,全画似以轮廓见长,这种风格的作品直至晚年偶尔也作。“白龚”风格作品下笔润厚而多带波动松灵,墨亦偏于润泽,已经相当完美。无论是用笔用墨,章法布局,意境传达或风格确立都是比较成熟了。“白龚”风格的作品更倾向于对“笔”的研究,这类作品,笔线外露,一览无余,为以后更好地向用“墨”的“黑龚”转型做了充分准备。 中晚期绘画完善了早期“白龚”的绘画风格,龚贤开始了最需积累、最花功夫的选题——“墨”的意境。

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境界,它具备独立的生命,所以任何成熟的笔墨,都可以让我们看到画家笔墨的传承渊源和学识的背景,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襟怀情趣、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没有成熟的笔墨,就谈不上气韵生动,再好的章法结构也无济于事。由此看来,龚贤选择的道路,正是其山水画笔墨风格得以成熟的必由之路——向“黑龚”山水画笔墨风格的精进。

“黑龚”山水画是用积墨法画成的,其画面丰厚华滋,繁密浓重,幽然雄浑,苍厚润泽,开始出现一种浑茫茫的天地浑然之气。这个时期龚贤存世的山水画颇多,有《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龚贤“黑龚”墨法的确立,是对水墨互化、明暗藏显的独到认识,体现了他对画面黑白明晦的敏感。他的山水画由简到繁、由白到黑,从历历分明到浑沦神秘、深不可测,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而形成的。龚贤在传统的黑白基础之上,提升了包含着一种变化丰富而神秘微妙的灰色层的黑与白,这种灰色是用墨的深浅和积染的次数决定的,比如龚贤画一块石头,“上白下黑”,石块下端经过多次积染,墨色浓黑,渐次往上积染的次数减少而渐白,黑与白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灰色领域,灰色便增加了敦实的体积感,更具有外光照耀下的真实光感,使石块看来有玉的温润、柔美。

农业灾害研究杂志社

运输经理世界

中国民商杂志社

花溪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