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过滤器材

古人24孝的故事以及现代人对它的理解

2024年02月04日 风云资讯

古人24孝的故事以及现代人对它的理解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提到一本书《二十四孝图》,不识字的阿长一看图画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其中的故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业编写的通俗读物,辑录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下面简要概述《二十四孝》中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2、戏彩娱亲

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3、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百里负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啮指痛心

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芦衣顺母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7、亲尝汤药

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拾葚异器

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赤眉军士兵问他为什么要把两种桑葚分开盛装,蔡顺告诉对方:自己吃红色的桑葚,母亲吃黑色的桑葚。赤眉军送给他两斗白米和一个牛蹄,表示敬意。

9、埋儿奉母

东汉郭巨为了不影响对母亲的供养,就想埋掉刚刚降生的男孩。挖坑时,郭巨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明是老天赐给郭巨的。郭巨得以孝敬母亲,抚育孩子。

10、卖身葬父

东汉的董永为了换取亡父的丧葬费用,卖身为奴。天帝之女奉天帝之命,来到人间,一月织锦三百匹,帮他还债。

11、刻木事亲

东汉的丁兰,自幼父母双亡。因为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木头刻出父母的雕像,像父母生前那样恭敬地侍奉木像。他的妻子用针扎木像,丁兰休弃了她。

12、涌泉跃鲤

东汉的姜诗和妻子庞氏都很孝顺。婆婆喜欢喝长江水,庞氏就经常到长江边取水;婆婆喜欢吃鱼,庞氏经常做鱼给婆婆吃。一次,大风劲吹,庞氏取水迟归,被姜诗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把辛勤纺纱织布换来的积蓄托邻居送给婆婆。婆婆让姜诗请回庞氏。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喷涌出口味与长江水一样的泉水,每天还会从中跃出两条鲤鱼。

13、怀橘遗亲

三国时期的陆绩6岁时跟随父亲谒见袁术,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陆绩就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想拿回家送给母亲品尝。

14、扇枕温衾

东汉的黄香9岁失去母亲,侍奉父亲极其孝顺:酷暑为父亲扇凉枕席,严冬为父亲温暖被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辛勤劳动的父亲能够睡得安稳。

15、行佣供母

东汉的江革少年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背着母亲逃难,恳求匪盗留下自己的性命奉养母亲。后来,他做雇工尽力供养母亲。

16、闻雷泣墓

魏晋时期的王裒,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终生不向西而坐,表示自己永远不做晋朝的臣子。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每当听到雷声,他就急忙到母亲坟前柔声安慰母亲。

17、哭竹生笋

三国时期吴国的孟宗,为了给母亲治病,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天寒地冻,地面竟然裂开,长出几根鲜嫩的竹笋,而这正是孟宗年迈病重的母亲最需要的。母亲喝了竹笋做的汤,病体得以康复。

18、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为了给继母治病,解开衣服,躺在冰上。冰自动融化,两条鲤鱼自己跳出。继母食用鲤鱼以后,病体痊愈。

19、扼虎救父

晋朝的杨香,14岁时跟谁父亲收割稻子。为了搭救被猛虎叼走的父亲,他用尽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终于救出虎口中的父亲。

20、恣蚊饱血

晋朝的吴猛,8岁就知道孝顺父母。夏天的夜晚,为了能让父亲安睡,他就赤裸身体,任凭蚊子叮咬吸血,绝不驱赶它们。

21、尝粪忧心

南齐的庚黔娄,担任孱陵县令不到十天,忽然心惊肉跳,汗出如浆。他即刻辞官,回到家乡,发现父亲病危。他听医生说粪便如果味苦还有救,就亲口尝父亲粪便的味道。可父亲粪便味甜,这让他忧心忡忡。他乞求北斗星,愿意代替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安葬父亲,守制三年。

22、乳姑不怠

唐代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非常孝顺自己的婆婆。因为婆婆年迈无齿,唐夫人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像这样坚持了几年。

23、涤亲溺器

北宋的黄庭坚,虽然身居高位,却每天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尽心尽责。

24、弃官寻母

宋代的朱寿昌,为了找回被嫡母逼着改嫁的生母,丢弃官职,终于找到了生母,母子得以团聚。

二十四孝的故事,我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你就懂了。

你看看老莱子,人家七十岁了,那么大年纪了,还想办法逗父母开心,你做到了吗?你十七岁了,别说让父母开心了,你都从来没让父母省过心!

你看看郭巨,人家哪怕不给孩子吃,也要想办法让母亲吃饱,你呢?你不缺吃喝,你每天稍微用点心,就可以让父母吃得饱,吃得好,可是你做了吗?你只会觉得父母碍事,年老无用!

你看看王祥,大冬天啊,去冰面上给母亲找鲤鱼,你能做到吗?平时叫你去买菜给父母做一顿饭,你也不肯啊!

黄香才九岁,人家就知道给父亲扇风暖被子,你都十九了,关心过父母冷暖吗?别说给父母暖被子,你给父母叠过被子吗?铺过床吗?

人家吴猛还想着让蚊子咬自己,别咬父亲,你呢?二三十岁了,光想着自己舒服,也不管父母辛苦!

你得这么去翻译,才能真正理解二十四孝。我们看着极端的例子,学习的是其精神,而不是生搬硬套,然后又去批判二十四孝是糟粕。因为现实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不可能遇到这些极端情况。就算你想,父母也不舍得让你这么做。

我们学习雷锋,就是去学习他乐于奉献的精神,你奉献了就好,多杀无所谓,有心就行,不是非要像雷锋那样,把自己所有积蓄都奉献完。如果有人说,你必须把所有积蓄都献出去,那就是他有问题。

我们学习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不是要学习他们去和敌人拼杀(当然现在也没打仗,没有敌人),依然是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临危不惧,敢于和“敌人”(比如学习压力、考试恐慌、社交恐惧等虚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而不是让你舍了命去干架。

如果你非要理解为让孩子去和人打架,不怕死的那种,那只能说明自己理解错了。

包括见义勇为也是。看到情况,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二话不说冲上去,这样不是提倡的见义勇为。真正的见义勇为,是你看了情况,量力而行,能帮忙再去帮,不能帮忙就喊人、报警或者求援。

路上看到有人病倒,非要去实施抢救才算见义勇为吗?路上看到歹徒抢劫,非要跟歹徒搏斗才算见义勇为吗?不是,你觉得自己不会或者不能做的事,打电话报警求助就行,这也是见义勇为。

你就是不帮忙,也没什么,谁要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你,你也可以怼回去。见义勇为,又不是见义必为。

很多人把见义勇为理解极端了,回头又说这种精神不值得提倡。就像二十四孝,非要生搬硬套,理解得像故事里那么极端,回头又来批判二十四孝是糟粕,不是很可笑吗?

比如,在说到人生辛苦或者人生自律时,老师会举例子:凌晨四点,街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或是起来做生意的菜贩子,或是准备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或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或是积极健身的跑步达人……

说这些,是让你跟着学他们去卖菜,或者去扫大街吗?是让你必须四点起来,跟他们一样吗?

当然不是,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凌晨四点,已经有很多人起来了,比你早多了。所以,你可以早点起来,六点,或者五点都行;你可以自律一些,别抱怨辛苦,因为很多人比你更苦,比你更自律!

看新闻,国内外有些穷人的孩子吃不饱饭,冬天没有厚衣服,但是这孩子却很懂事,绑着父母干农活,或者自觉学习。

父母、老师会不会拿这个例子教育你?会不会说“你看看人家,那么苦,那么难,还帮着父母,还刻苦学习,你呢?”肯定说过。

他们这么说,是让你不要吃饱饭,是要你吃苦受累、受饿挨冻地去学习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想告诉你:你比那些穷苦孩子的条件好多了,吃得饱穿得暖,还不用干苦活累活,人家都能刻苦学习,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举的例子可能极端,但不是要你往极端里去学,而是让你反思、反省,让你进步。

四川水泥

越野世界杂志社

高铁速递期刊

移动信息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