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今日新闻

垓下之战形势如何项羽生平第一次失败

2024年02月18日 风云资讯

垓下之战形势如何?项羽生平第一次失败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项羽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垓下大会战前的态势是:楚军,约十万,汉军,有三十万。汉军三十万由韩信统领。其阵势的排列是:韩信自当正面,将军孔熙居左,将军陈贺居右,是为第一线。刘邦在后,是为第二线。周勃、柴将军在刘邦之后,是为第三线。

这一记载说明,垓下之役的主将和直接指挥者是韩信。这是韩信第一次与项羽在战场上刀戈相见。汉军诸将大都有败于项羽的经历,因而怯于与之交战,唯独韩信渴望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以便通过与这位八年来战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将军的直接交锋,来检验自己的军事才干,并希望一举歼灭之,以建立自己的旷世奇功。因而可以想见,素来善于细致调查地势、敌情,善于因时因地出奇谋,善于充分发挥不同兵种特长的韩信,这次肯定更精心地做到了这一切。此外,再加一条:严守四周各关隘险阻,切断楚军来自彭城等处的任何增援,使垓下楚军成为銳中之鳖。

失败的痛苦教训了韩信,第二次交锋他就改变了策略:先使分别由孔、陈二将率领的左右侧翼去与楚军交战,获得小胜,然后“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韩信究竟是如何乘着小胜诱项羽出击,再发起总攻终获大胜的,史无详记。黎东方在《细说秦汉》中说是用了“相同于希腊人在马拉松的两翼包抄的战术”。一些演义类著作和民间传说,则大多以为用的是多处设伏、总称为“十面埋伏”的战术,虽无文献可据,倒似乎颇合楚汉双方当时战争态势,似有相当的可信度。只有先设法屡屡消耗项羽那种掀天揭地的威力,使其精力殆尽后,才能与之直面交锋,而多处设伏正是消蚀其威势的一个好办法。

《六韬》之五《豹韬》将伏兵与车骑的结合称之为“乌云之阵”:“所谓乌云者,乌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项羽一旦闯入了“乌散云合”、“变化无穷”的伏兵圈,就像野狮钻进了栅栏他左冲右突,狂怒咆哮,要交锋却苦于见不到直接的对手,要冲决却又找不到突破口。如此积以时日,加上援兵和粮道全被切断,士卒伤亡日多,粮食几近告罄,精疲力竭的西楚霸王自然不得不败下阵来。同韩信一样,项羽现在也尝到了生平第一次失败的滋味。

成王败寇。除了《史记》,中国皇皇的史书典籍中,几乎找不出一部曾对因失败而被视为“寇”的人物作过客观公正而又有血有肉、有情有致记述的著作。感谢司马迁,是他用他那管神奇的笔,为我们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项羽这位盖世英雄失败后生命的最后时刻里,那颗依旧狂傲地搏动着的心,和狂做深处的尊严、无奈与痛苦。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