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中书制度是怎样的中书在曹魏处于什么
2024年02月18日 风云资讯
曹魏的中书制度是怎样的?中书在曹魏处于什么地位?
曹魏的中书制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魏建立后,沿袭汉制设立了中书制度,基于中书制度而产生的中书令和中书监,在曹魏时期权力很大,许多人视为宰相。曹魏最有名的两位中书官员-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甚至在魏明帝病笃时,利用魏明帝无法言语的机会,强迫魏明帝改诏,启用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换掉了魏明帝之前拟定的由宗室成员辅政的顾命大臣名单。孙资和刘放以中书的身份,强迫魏明帝改诏之举,为日后司马懿篡权提供了契机,改写了曹魏的命运。
在很多人看来,曹魏的中书令和中书监就是位高权重的宰相,连敢逼皇帝修改遗诏,可见中书权力之大。真相真的如此吗,中书在曹魏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曹魏中书制度概况
中书最早诞生于汉武帝时期,其职责和尚书差不多,即传达文书、奏章。曹魏建立后,中书的职级很低,职责就是替皇帝起草政令、诏令和各种文书。中书在曹魏成为独立的机构,以中书令和中书监为长官。除此之外,还有若干中书侍郎作为办事员。
让人疑惑的是,尚书完全符合宰相的定义标准,也确实就是宰相。那为什么中书还拥有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尚书,却不能被称作宰相呢?
其实前文就有提到这一点,那就是中书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宠信,而非制度赋予。在制度上,曹魏中书的权力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中书受到皇帝的宠信,就能获得极大的权力。孙资和刘放敢强迫病笃中的魏明帝改诏,硬是把推翻了魏明帝原先的托孤安排,就是因为如此。中书能决定辅政大臣人选,确实说明了中书具有左右政局的能力。中书甚至“号为专任”,这也是很多人把中书视为“宰相”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书权力之重,并不是制度规定的,而是皇帝宠信的结果。中书的本职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令,至于诏令的内容,当然是皇帝所决定的。在制度上,中书无权干预皇帝起草什么内容的诏令,自然也就谈不上议政权了。因为魏文帝和魏明帝经常咨询中书,才使得中书可以影响朝廷决策。而且中书作为皇帝近侍,自然无法统领外朝的文武百官,更谈不上监督百官的执行情况。中书的“宰相”名号,当然无从谈起。
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通典》
这段史料除了介绍中书的基本职责之外,还用了“凤凰池”这样的溢美之词,既向我们展示了中书的权势之盛,又说破了中书权力之盛的原因。那就是“地在枢近,多承宠任”,因为是亲近皇帝而被授予重权。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掌权。此时皇权衰落,借助皇帝宠信而兴盛的中书,其权势明显下降。司马家族掌控曹魏时,纷纷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曹魏的显要部门,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尚书台。司马家族的亲信荀顗、何曾、裴秀、陈骞、傅嘏等人都入主尚书台。至于中书,司马家族则没有安插任何亲信。如果中书真有那么重要,司马家族显然不会忽视。尚书和中书,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 上一篇: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 下一篇:皇帝龙袍太金贵古代历史上是怎么处理的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