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却败给雕版印刷术
2024年02月18日 风云资讯
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却败给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几百个单独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与字之间严丝合缝,避免出现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术在北宋被发明出来后,也在不断地发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术已出现铜活字技术,由于是统一铸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到了清代活字印刷的技术就更加成熟了,康乾用大套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共计1000卷。乾隆用枣木活字印制了《武英殿聚珍丛书》,全书共计134种,这两个在当时都属于大工程。皇家都在使用,说明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理论上活字印刷术操作灵活、成本低廉,但实际上,通过活字印刷的书籍只占书籍总量的2%,大部分书籍还是通过雕版和手抄来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处于一种被被边缘化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全是手抄的,事实上四库全书就是手抄的。据统计,中国51%的的书籍就是手抄的,在明代文渊阁的藏书中,手抄版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印制本,达到70%。这些超大型的书,由于需求量不大,手抄要比活字省时多。剩下47%的书籍应该是雕版印刷的,它主要用来印制那些书籍呢?宋代的雕版印刷术也发展了顶峰,中国的古籍里宋版书籍的收藏价值是最高的。在技术层面上,活字印刷术就远不如雕版精致、美观,被边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而且随着雕版印刷的需求量增大,也就产生了一个刻工群体,每个时代大约有上千人,他们之间分工越来越细,又有师徒之间的传承,手艺越来越精湛,印出来的书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好。但是活字字模一次制作完,可以用很久,这就导致了无法持续产生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这也就导致印刷水平的提升。到此你也就明白为啥活字印刷书籍只占2%了吧。
那2%的印刷量去哪里呢?我们有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族谱,这些族谱就是活字印刷的。族谱由于没有太大的印刷量,而且印完后短期内不需要再次印刷,所以活字印刷是经济上是最合适的。一个事物是否能发展开,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活字印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资料:郑也夫《社会学专题五十讲》
- 上一篇:古代男人可以将小妾扶正吗男人需要付出什么
- 下一篇:郭嘉和诸葛亮相比两人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