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电脑剥线机

管仲是怎么改革的管仲改革为何能成功

2024年02月18日 风云资讯

管仲是怎么改革的?管仲改革为何能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如浪潮一般席卷华夏大地,当时首开其端的便是春秋初年之时管仲于齐国实行的改革。齐国最初由姜太公建立,在太公“通鱼盐之利,便工商之业”的政策下,齐国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国。然而,到齐襄公之时,齐国却迅速衰落,变为诸多诸侯国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之一。

齐桓公继承王位后,为了让齐国重新繁盛,在鲍叔牙的建议下任用管仲作为宰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使齐国一跃而起成为春秋霸主。管仲是如何改革的?为什么管仲的改革能取得成功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管仲的改革措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他的提议下大刀阔斧行使改革政策。管仲的改革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改革行政制度。他将国都以内的地区分割为工乡、商乡、土乡,分别安置工、商、士人,又将郊外的农村地区分为5个属,作为农民的居住地。

在管仲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原本衰弱的齐国逐渐复苏,成为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都极为强盛的东方大国。正是在这样坚固的后盾之下,齐桓公的称霸之路才能顺利,很长一段时间内,齐国都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齐国多次主持各诸侯国的会盟,其权力、号召力几乎代替了周天子。

葵丘之盟上,周襄王派宰孔将祭祖的祭肉分给齐桓公,还将他的下拜之礼免去,可见当时周襄王对齐桓公的尊重,也体现出齐国春秋霸主的地位。通过改革,齐国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在雄厚的国力基础上,齐桓公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在各国之间威名远播。

春秋初年,周王室越来越衰微,北方戎狄势力越来越强大,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南方楚国也在兴起之时对各诸侯国大打出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齐桓公依靠在管仲改革下日渐强盛的国力主持公道,匡扶弱国,如援燕救邢、存卫伐楚等等。齐桓公在位43年,管仲改革形成的强大国力确保他能可联合诸侯,成功保卫华夏文明。

管仲的改革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齐国上下甚至其他诸侯国都心悦诚服。齐桓公也给予管仲极大优待,尊管仲为“仲父”,经济上更是重加酬谢,将伯氏的骈邑三百赐给管仲,伯氏竟无怨言,除此之外,齐国市场上有一部分税收也为管仲所有。那么,管仲的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二、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信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少提倡改革的人会用生命维护,改革是否能成功与当时的统治者密切相关。如果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改革就成功了一大步,可以说国君的信任是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一步。管仲改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受到齐桓公的全力支持和信任,这使他的改革之路更为畅通无阻。

《国语》上有许多齐桓公与管仲对话的记载,每当齐桓公在治国理政上遇到难题,都会请教管仲。融洽的君臣对话化为文字书于纸张,时至今日我们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信任。

作为国君,齐桓公爱好到田间打猎,又喜欢饮酒作乐,这是他性格中的缺点。但同时,齐桓公为人十分豁达大度,他不计前嫌,不记挂管仲与他的“一箭之仇”,用真心实意对待管仲,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非常难得。齐桓公与管仲君臣共处的40年间,可以说他们真正做到了互相信任,没有猜忌。齐桓公有管仲,是以齐国强盛,管仲得桓公信任,是以改革顺利。

三、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团结

众所周知,管仲原本辅佐的人是公子纠,为了让公子纠登上齐国王位差点将公子小白射杀,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在齐桓公登上王位之前,鲍叔牙是他身边的辅臣,继位后他原本想让鲍叔牙担任宰相之位。

鲍叔牙与管仲是极好的朋友,管仲从前经商便是与鲍叔一同。让齐桓公没想到的是,鲍叔牙认为自己才能不能担任宰相之位,举荐了曾射杀过齐桓公的管仲担任宰相。齐桓公对鲍叔与也非常信任,听从他的计策迎回管仲,开启了新的齐国。

所谓“管鲍之交”便是如此,坚固的友情更是管仲改革路上的助力,使统治集团内部几乎不会有残害、馋毁之类的事情发生。管仲成为齐国宰相后,又向齐桓公推荐“五杰”,再加上原本的鲍叔牙等人,齐桓公时期的领导集团可谓人才济济,又十分团结。

四、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清廉

官吏团队的清正廉洁是管仲改革道路上重要的依靠力量。任用有才能的人,不用能力低下的人,管仲将原本不完善的选拔人才方式规范为一套完整的制度,这为齐国官员的选用和整顿提供了制度保证,使人才、官员管理井井有条。

在这样的制度下,齐国清廉之风盛行,官员处理政务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积极进取。官员做事时都能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一心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他们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将国君颁布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如果改革过程中有矛盾出现,他们也会积极向上层官员反映,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拥有这样一个对改革认真负责的官员团队,再加上领导集团的团结、国君的信任,管仲的改革怎么会不顺利进行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跑官、索要官职的人很多,齐桓公就曾经感叹过官位少,但索要官位的人多。面对这种情况,管仲显得十分冷静,劝说齐桓公不要被身边的人左右,根据自身能力授官,从而让没有能力的人不敢再索要官职。

管仲在人才选拔上有一套自己想法,他还具有极佳的识人眼光。桓公在位时,管仲数次提醒他要提防身边的小人,这些人会成为国家治理之路上的阻碍。临终时管仲推荐相位继任者,又提醒桓公远离身边的一些人也能充分说明他精准的识人眼光。

作为一个改革家,在用人问题上管仲把关非常严格,这就使选拔出来的人才本身具有良好的才识、人格基础,到任后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能成为栋梁之材。管仲有生之年,齐国潜伏的小人势力始终未能成气候,大抵也是因此。

结语

桓公四十一年,改革家管仲结束了生命历程,桓公隆重办理了管仲的丧事,并将其食邑归于子孙。管仲的改革对国家来说极为成功,对百姓来说也是恩泽遍及,赢得上至君主朝臣下至百姓民众的一致赞誉。这场首发于春秋时期的改革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幅灿烂的卷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