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吴军3万人为什么能占
2024年03月11日 风云资讯
柏举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吴军3万人为什么能占领楚国都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柏举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在江南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吴国采用伍员先疲楚而后决战的作战方针克敌制胜的战役;也是春秋时期在击破敌军主力后,进行连续作战,长途追击,夺占敌国首都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使用兵种最多及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
一、柏举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以后,与会国停止了多年的战争,晋、楚两国间四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中原地区都是一些局部战争。如晋与狄和鲜虞,鲁与邪、莒之间的战争,宋、卫等国国内纷争所引起邻国分别支持一派的战争;晋国内卿族之间的战争等等。战争重点由中原转移到东南,即吴、楚之间和吴、越之间。
早在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北进中原受阻,转而向东发展。于是同兴起于长江下游并在晋国支持下正向准河流域发展的吴国发生了矛盾。双方在柏举大战之前,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争十七次,其中在江北地区的淮河沿岸及淮南十三次,在长江南岸四次。吴国影响日益扩大。吴、楚在东南抗衡,酝酿一场大规模战争风暴。其原因是公元前507年,被楚令尹子常勒索、欺凌和被拘禁的蔡、唐两国的君主蔡昭侯、唐成公回国后,痛恨楚国,向周王朝和晋国求援。公元前506年由周敬王派刘文公召集晋、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与齐、夏等十八国诸侯会于召陵,准备讨伐楚国,可是由于晋卿荀首向蔡昭侯索贿未成,便劝阻范献子不出兵而作罢。蔡昭侯转而向吴国请兵,把自己的儿子和大夫之子为人质于吴,吴阖闾同意出兵,于是爆发了柏举之战。
《吕氏春秋?简选篇》记载吴阖闾选
“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
这些轻装步兵,他们不给楚军以喘息之机,以最快速度,五战五捷,仅十天就打到了楚都郢城。
五、吴国为什么不能灭亡楚国,最后退回姑苏?
楚国是个大国,柏举之败。楚军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吴军也未能占领楚国全境。楚昭王逃到随后。又重新聚集了国内力量。吴军仅以三万之众。深入楚境千里。只占了一些点、线,不可能占领楚国全境。吴占领军军纪败坏,肆意奸淫掠夺,遭到楚国人民的反对,不能在楚长期立脚。同时吴国内讧,夫概趁阖闾在楚之际,于公元前505年秋,潜回姑苏,自立为王,被阖闾打败。阖闾也不能不考虑军队长期在国外的后果。而且当吴军西进攻楚深入楚内地时,与楚国有交往的越国于公元前505年又入侵吴国,使吴军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吴阖闾不能不考虑其严重的后果。再加上当楚都被占,楚昭王逃随时,楚申包胥向秦哭诉七日。于是由秦出兵车五百乘直接与楚军联合反攻。吴军连败几次,于是只能撤回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