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资讯

光绪帝为什么没有除掉慈禧真的是没能力吗

2024年03月11日 风云资讯

光绪帝为什么没有除掉慈禧?真的是没能力吗?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皇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样的,4岁继位38岁去世,在位34年空留一生叹息,一生都是软弱无能。确实,光绪从登基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成为傀儡皇帝。同情弱者,是每一个人的本性,长久以来光绪也是人们同情的对象。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光绪大婚后亲政表现出两个极端,有时候精神抖擞,要努力处理朝政;有时候则无精打采,整日意志消沉。

翻看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原来那个清秀文弱的皇帝,有着完全相反的一面:暴躁、偏执、骄纵、目空一切。早在光绪12岁时,翁同龢就发现了这个学生的性格异常。比如光绪九年三月十五日,光绪在后殿里突然大发脾气,原因不详,在生气中光绪用手拍打钟表上的玻璃,碎玻璃将手扎得鲜血淋漓;六月二十日,光绪又生气了,还把太监的脸都打破了。

如果暴躁的性格,让人不寒而栗,正如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光绪是皇帝,只要一发脾气就无数人俯首在他面前。对那些太监宫女们来说,抬头看一眼皇上,都是令人生畏的事情。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每当回想童年,我脑子中便浮起了一层黄色,轿子、椅垫子、窗帘等等,无一不是黄色。要知道这些黄色只能自己拥有,从小就让我形成了唯吾独尊的意识。”

末代皇帝溥仪尚且如此,光绪更是如此。畸形的生长环境,健全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在了儿童阶段。这样的结果就是:光绪成年后仍然变现出如同儿童一样的缺乏耐心、又十分固执,一旦要有所需求就希望能立刻得到满足。不仅如此,当光绪自我意识觉醒后,势必希望能有所作为,可大权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控,这让他苦恼不已。根据光绪本人口述的病史记录《病原》中记载,光绪遗精已经有20多年,临死前一年每月很多次,冬天较为严重,可见光绪体质很不好。

身体的抱恙,让光绪更加苦闷,把怒火发在了御医们身上,“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暴毙,临死光绪的病症是这样的: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疲倦乏力。到了傍晚时,肢体发冷,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不久死亡。

110年前的冬天,北京城接连出了两件大事。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在被囚禁10年后,在瀛台驾崩了。诡异的是,过了不到一天,74岁的慈禧太后也去世了。如此巧合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和猜测。何况,据说两天前光绪还在瀛台水边散步来着。

而就在光绪去世的当天,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就传旨,立3岁的溥仪为嗣皇帝,溥仪的父亲,也就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异母弟醇亲王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溥仪父子又是在两天前就被早早招进宫内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慈禧是不是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密令害死了一直与自己矛盾不断的光绪皇帝。

要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亲缘关系,其实还是很近的。光绪皇帝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奕詝的亲弟弟。而且亲上加亲的是,光绪的母亲也是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慈禧既是光绪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关系不可谓不亲。可是,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权力之争面前这点亲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清一代,从努尔哈赤幽禁致死他那有野心的弟弟舒尔哈齐,处死自己儿子褚英;多尔衮与侄子争夺皇位,逼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多尔衮死后又被侄子顺治皇帝毁墓掘尸;到雍正与几个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你死我活的争斗,一切早有先例。

光绪当上这个皇帝也是一个意外。原因是,他的堂兄兼表兄同治皇帝载淳19岁便早早病逝,而又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而早就垂帘听政的太后慈禧,也不愿意从载淳的下一辈“溥”字辈中挑选接班人,因为那样一来,自己就成了太皇太后,再隔代垂帘听政就没有道理了。于是经过反复权衡,选择了亲妹妹的儿子,年仅4岁的载湉。这样继续垂帘控制朝政也就顺理成章了。

载湉被选中去宫里当小皇帝,给位于宣武门内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给来的大概不是喜悦。当慈禧宣布载湉为嗣皇帝时,醇亲王奕譞竟然失态地跪下连连叩头,嚎啕大哭直至昏迷不醒。也难怪,好容易得了个儿子却失去了天伦之乐,今后只能以君臣相见。

载湉被抱上金銮殿当上大清第十一位皇帝,比他的堂兄当初即位同治皇帝还要小两岁。幼年的光绪受到慈禧悉心的照管,五岁时起就为他选定学问和书法俱佳的常熟人翁同龢为老师。翁同龢中过状元,还当过同治的老师,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翁同龢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开始,与光绪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后来自然成为帝党的一员。少年时代的光绪,在翁同龢的指点下,开始阅读历史典籍。他曾经以汉章帝为题,以史为鉴写了一首五言诗,被翁同龢称赞为“帝王御书第一篇上乘之作”。

慈禧一方面对光绪着力培养,一方面又对他严加管教。为了切断光绪同他的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甚至不让他见自己的亲生父母。慈禧的亲妹妹思念儿子,带着光绪喜欢的食品,要求进宫探望,每次都被慈禧无情地阻拦回去。直到多年以后,醇亲王的福晋病危了,光绪才获准重新迈进醇亲王府大门。光绪在10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对此表示不满,曾经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一拳打在花瓶上,弄得右手鲜血直流,把太监们吓得魂不附体。

相反,慈禧竭力通过潜移默化树立起自己与光绪之间所谓的母子关系。光绪后来称呼这位姨妈为“皇阿玛”,也就是亲爸爸,并一直使用着这个奇怪的称呼。少年光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如同先帝康熙和乾隆那样,再次营造一代盛世。为此他十分勤奋。老臣们都认为,光绪是自嘉庆朝以来最勤勉的皇帝。他16岁时,就已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

自信满满的光绪,一到了慈禧面前就变得蔫了,慈禧常常大发淫威,训斥这个皇帝。有一次竟然鞭笞了他,弄得光绪听到大声的动静变胆战心惊的,在慈禧那里请安时竟至浑身发抖。慈禧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树立威信,让光绪绝对服从自己。

在光绪的婚姻大事上,慈禧更是表现出她的霸道和对光绪的控制。17岁的光绪,按照朝廷惯例该娶皇后了。他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可是慈禧却处心积虑地安排叶赫那拉家族,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儿做了皇后,也就是隆裕皇后。而光绪自己喜欢的人选,连退一步作为嫔妃也得不到慈禧的允许。作为皇帝,却连选择妃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光绪遭受到难言的羞辱。难怪有人说:“皇帝名为亲政,实则虽君亦臣,母子实同君臣。”。

成年后的光绪开始亲政了,可是这这是一个表面现象。搬到颐和园去的慈禧并没有安心去颐养天年,而是时刻关注着紫禁城里的一举一动。她授意弄出一个太后“训政”制度:“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实质上与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如此,年轻的光绪皇帝还是利用这稍显宽松的环境,开始试图实现自己革旧图新的抱负。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人士,以至于形成了与慈禧的后党相抗衡的帝党,毫无疑问,这就引起了慈禧的警惕和忌恨。所以说,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光绪极力拒和主战。但是终因朝廷腐败,军队国防外强中干,清朝遭到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痛定思痛之中,光绪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国家强盛。1898年6月,光绪在帝党支持下,毅然决定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便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慈禧没有闲着,她随即做出了反击。几天后,她一天内连发三道懿旨,逼迫光绪连下三道谕旨,做出三个重大举措:一是解除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所有职务;二是所有授任新的二品以上官员,均要到慈禧处跪叩谢恩;三是任荣禄为直隶总督,由荣禄统辖北洋三军。

这样一来,实际上是架空了光绪,帝党不仅失去军机大臣的关键位置,朝廷其他人事大权也尽在慈禧掌握之中。为了保险起见,她还将京津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光绪和他的帝党已经注定难有作为了。没有退路可走的光绪只有硬着头皮坚持走下去,试图通过推进变法维新,造成既定事实,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不再赘述了,关于这些也是众说纷纭。

结果却是众所周知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头而告终。眠眠一次去北京时,曾经去寻访过菜市口附近那处谭嗣同当年居住的浏阳会馆,如今故址还在,不过里面已经成了破败的大杂院。

后期的很多文人,为了贬低慈禧,而故意抬高了光绪。从光绪的所作所为来看,就算没有慈禧存在,戊戌变法就真的会成功吗?就算戊戌变法能够成功,成功之后的光绪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不过是想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掘取皇权而已,他会真的放弃最高统治权,来推广君主立宪吗?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和唐宋元明那些末代皇帝一样,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的。只要封建王朝的本质不变,其他的都是扯淡。换谁来当家,都将是一个鸟样。这么肤浅的道理,有人会想不明白吗?

搜搜代理商

我提供B站一代返点政策美丽可代运营找甲方及同行朋友招二级代理

bing开户

我需要360搜狗能跑医美口腔得户其他不用有的联系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