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时清朝在做什么清军为何不趁机攻打
2024年04月01日 风云资讯
天京事变时清朝在做什么 清军为何不趁机攻打过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天京事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851年1月11日,38岁生日这天,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振臂一呼,建立太平天国,掀起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之农民革命运动。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而后分封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2年10月,大军围攻长沙,11月攻克岳州。1853年1月,大军攻占武昌,3月大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与大清隔江对峙。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统帅2万精锐,横扫中原,不久便抵达天津城下。同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西征,夺取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为天京建立起战略屏障。1856年4月,太平军在各条战线均大获全胜,军力达到极盛时期,并具备了再次北上中原,直捣黄龙之势。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达到白热化阶段,并酿成持续3个月之久,死伤2万余人的“天京事变”。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提到:“北翼两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後北与翼计杀东王。翼与北王密议,杀东一人,杀其兄弟三人,原清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杀。後北王杀东王之後,尽将东王统下亲戚属员文武大小男妇尽行杀尽,是以翼王畏之。後翼王在湖北洪山,知到京城害杀许多之人,在湖北洪山营中,同曾锦谦、张遂谋狼狈赶回京都,计及免杀之事。不意北王顿起他心,又要将翼王所杀。”“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甚,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人心可定。後将北王首级解至宁国,翼王亲看视是不差”可谓是精彩至极。
1856年9月,韦昌辉接到洪秀全“诛杨密诏”后,率领3000北殿将士从江西前线赶回天京勤王,半路带上燕王秦日纲。在陈承瑢配合下,勤王军顺利入城,而后杀向东王府,手起刀落解决了杨秀清,完成靖难使命。但是,事变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刚开始,后则一发不可收拾,越闹越大。杨秀清死后,洪秀全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即使公布诏书,指责杨秀清罪行,承认事变合法性,这让韦昌辉非常被动,北王只好铤而走险,扩大事态,矫诏诛杀东殿几千人马。11月,石达开从前线赶回“劝阻”,不站在盟友立场发言,公然袒护东王余党,完全抛弃韦昌辉,北王“顿起杀心”,石达开连夜出逃。此后,韦昌辉杀石达开全家,然后围攻天王府;石达开则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北王,天京事变达到最高潮。12月,韦昌辉战败,首级送往石达开军营,天京事变方才结束。
从9月韦昌辉率兵勤王到12月韦昌辉被诛杀,天京事变持续3个月,东、北、翼、燕等首义诸王自相残杀,2万余精锐死于非命,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有意思的是,这3个月时间里,清军近在咫尺却袖手旁观,没有直接进攻天京灭了太平天国,这是为何呢?要知道,清军长江水师就驻扎在观音桥,城内之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江南清军不下10万,其中还有“满万不可战”之八旗,以及后起之秀湘军。那么,清军为何袖手旁观呢?
其一、清军想坐收渔翁之利,先让太平天国诸王自相残杀,而后招降或消灭
综上所述,天京事变爆发时,驻扎江南之八旗、绿营、湘军,要么战斗不行,要么就是元气大伤,无力直接攻打天京,只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僧格林沁麾下之蒙古、东三省马队虽骁勇无敌,但必须防范英法联军,无法南调。所以,持续3个月之久的天京事变,诸王自相残杀,清军只能袖手旁观,当观众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太平天国恰恰在这关键点爆发内讧,没能抓住灭亡清朝之机会,实乃可惜了。
- 上一篇:张昭老是劝孙权投降他究竟是怎么得到重用的
- 下一篇:冰箱不制冷怎么自己动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