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员都是如何贪污的有哪些方法
2024年04月01日 风云资讯
在古代官员都是如何贪污的?有哪些方法
中国古代的社会,历代的封建政府都与贪污的现象做了许多斗争,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贪官污吏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主要是由于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如此。尤其明清两代来说,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高,明代一个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年薪只有152两纹银,清代的一品大员也只有180两。所以往往官员都是贪污成风,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古代官员都是用什么明目捞钱呢?
这是连康熙这样的皇帝也无可奈何的事情。正因为皇帝默认,百官奉行,谁也不当真把它看作腐败,因此是一种不算腐败的腐败,称之为“非典型腐败”。林则徐不是贪官污吏, 康熙并不是糊涂皇帝,他难道不知道“耗羡”有问题?当然知道。为什么不改呢?因为改不了。其实,“陋规”二字早就一语道破天机,而且简直就是传神之至妙不可言――明知是腐败(陋),却又非做不可(规)。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吗?
荒唐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帝国制度本身。一个官员要想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关键在于其上司的赏识和提携。能被皇帝赏识提携当然更好,但对于中低级官员来说,这种可能性极小。因此几乎每个下级官员都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必须和上级搞好关系,至少不能得罪他们。实际上所谓“官场陋规”,就完全是按照权利和权力关系来设计和实施的。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就同时存在着陋规,而不拘对方是官是吏,是何级别。
比如地方上到京城办事用印,要送“印规”,这笔钱就是送给办事员的。当然,办事员也不敢私吞,也要按照一定之规分给上司和同僚。到上级领导那里请示汇报工作,也要给门房和跟班送红包。门房和跟班不是官,连吏都不是,是下人。但,宰相门前七品官。门房和跟班接近权力,也有一点小权(替你通报或不通报),因此也有一份陋规。即便同为上级官员,陋规银两的多少也只与权力关系成正比,而无关乎级别。
一种腐败成了规矩,或者到了人人都不视为腐败,谁反对谁可笑的程度,就只能说明腐败已成为帝国的风气。 风气的形成当然绝非一日之功,但罪魁祸首却无疑是帝国制度本身。作为一种集权制度,帝国规定了资源和财富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和占有的基本原则。在权力社会中,必然有人赎买权力,也必然有人出卖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腐败根本就是帝国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帝国的胎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