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皇权集中还是民族大融合
2024年04月01日 风云资讯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皇权集中还是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皇权集中还是民族大融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490年,南北朝对峙中的北朝,拓跋北魏的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一场由他掀起的鲜卑改革运动由此展开。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前秦解体两次重大地缘地震后,鲜卑拓跋族执掌的北魏不仅面临北方柔然和南朝的威胁,其国土之上的民族纷争亦未曾消除。孝文帝父亲献文帝在位期间,对鲜卑官员横征暴敛,在民族问题上以胡压汉,进而演化出许多如同后来北齐高欢一般的胡化汉人。
到了冯太后摄政时期,鲜卑族内的汉化胡人亦开始兴起。冯太后执政时期就已经铲除了不少鲜卑贵族,但在数次政治斗争中,孝文帝看到的却是整个中原普遍存在的民族矛盾。前秦苻坚淝水一战而崩的事迹刚过去不久,孝文帝明白北魏最大的隐患在内不在外,于是毅然决定延续冯太后汉化风格,进行改革。
孝文帝上台之后,第一步就是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直系子孙外的鲜卑贵族通通降级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中央集权和加强皇室的权利。当时的鲜卑曾先后崛起慕容、拓跋、宇文、独孤等诸多大族,孝文帝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在拔高拓跋一家而打压其余大族。另外五胡乱华后遍地林立的坞堡是汉族门阀固守庄园的堡垒,这种城堡模式的存在虽然军事防卫能力很强,却不利于对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所以孝文帝采取均田制,通过军屯耕战的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的发展虽然缓慢推进,采取的措施也并不激进,但阻力依旧强大。为了躲避鲜卑守旧贵族的制约,孝文帝决定迁都南下。当时的柔然在北方频频威胁北魏,而南朝的齐国却羸弱不堪。因此将都城从靠北的平城前往洛阳不失为一手妙棋。然而保守派的反对依旧导致迁都困难重重。最终孝文帝使诈,打出南下伐齐的名号率大军挟百官来到洛阳,当时的鲜卑贵族并不愿意南征齐国,眼见已经来到洛阳,木已成舟便不再反对了。
当然,汉化鲜卑人宇文泰所扶持的西魏逐渐压制了胡化汉人高欢所扶持的东魏。宇文泰自身虽然是六镇背景,却同孝文帝类似,在关陇建立起一个胡汉融合文武双全的门阀集团,并最终一统天下。
统一后的隋唐,鲜卑族已经不复存在,而融入新鲜血液的隋唐将以文武并发的形态去向世人展示新帝国的力量。中国能从东晋八王之乱后的地狱中爬出,并最终蜕变为天可汗的帝土,孝文帝改革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