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生活常识故事历史不道德忽略土地经济改
2024年04月26日 风云资讯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明清时期的人口快速上涨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调查,往往会得知一个极为浅显的结论,那就是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引入中国,改变了我们的农业结构,社会生产发展出现了较大影响。将其作为第二个长期的粮食生产革命去看待,认为马铃薯,番薯,玉米引入中国以后,逐渐在各地普及其高产性,使得各地的粮食歉收情况得以缓解,最终使得明清时期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明确对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进行了大体估算,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高达5%,是当下人口基本增长的三倍多,出生率之高可见一斑。
我们现在看一看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引进内地的基本情况。再讨论讨论,这种说法为什么极为片面?
对于美洲大陆农作物的引入在官方其实也比较重视,在明清时期的中央政府里,记载了很多海外农作物在各地种植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条件,包括种植的规模范围。但是其详细程度和准确程度却无法以各地方志的记载内容相比。在地方层面,玉米最早记载的年份,大致是公元1776年,而马铃薯和红薯引入的时间也大体相当,当时这些农作物就已经进入到我国的山区,耕地开垦种植增加了粮食的耕种面积,也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和总产量,丰富了粮食的多样性,也保证和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和饮食水平。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粮食的人口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也确实使明清的人口出现了新的变化,人口的抵御能力增强。大家知道什么是抵御能力吗?这人口数量众多,一次灾害并不足以造成地区人口的大幅下降,说白了就是人多死不完。
出现的时间差怎么解释,在引进物种前人口就在快速增长,同时人口增长阶段与土地政策关联更紧密!
但是我又要知道,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它的时间是明朝末年,并且在明朝末年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大规模种植,而只是小范围试种。甚至一些旧明官员感叹道,如果这些农作物能够在明朝境内广泛种植,快速掌握这些农作物的技术,这些农作物的气候,土壤的适应时间,那么明朝不会亡。
到了清朝初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洲大陆的这些农作物也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人口依然是迅速增长的,这是为什么?同时,在美洲大陆的这些农作物逐步开始种植并普及到全国以后,也已经是雍正末年,康乾盛世已接近半数。也是质量最高的这一个时期,但是前半期的人口快速增长,真的能够有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决定吗?
研究的太过片面,甚至根本性的忽视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都知道,农作物进入明朝和清朝,促使人口的大面积繁衍,人口迅速过亿,最终成为人们眼中不曾遇到的粮食革命。又有谁会想到,农业种植仅仅是农业体制的一部分,体制由政府引领。在过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里,可以说,在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我们一直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自始至终都对农业十分重视,在古代就有人头税和地税,按照户数人口缴纳,地税是按照一个户所掌握的土地产量,或者是就单纯的按照土地的面积征收。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广泛的现象,不论是封建王朝的早期,中期还是末期,都会有人口隐秘的现象存在。不论是地方贵族,豪门也好,还是地方政府也好,都希望隐去一些人口,以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额外收入,不论上层统治者是清朝还是明朝,亦或是汉朝,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名门望族而言,这都是常规操作。所以当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被朱元璋发现的时候,朱元璋处死了各地数万名官员,从而造成了一场洪武大案的爆发。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各地在人口,税收和土地面积等方面的兼并和隐秘更为严重,民众被迫承担了更多的税收和生存压力,而政府的税收却迟迟不能足额大量的财富都流入到地方政府官员和地方豪族手中。专制政府对于他们的专制统治能力十分有限,甚至很多时候为了地区产量能够持续保证而不得不对他们做出更大让步,形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循环。
摊丁入亩,人们不再隐秘人口,才是人口爆发的关键!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事,再过去户口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联系到每一个人所掌握的土地,也联系到每一户所拥有的人口。在过去,封建王朝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口统计数据,封建王朝的统计人口数量仅仅是户口。户口就是缴纳国家税收的户数,居民。当下的户口就是每一个人证明,这种概念完全不一样。王朝的任何时期,其实户口虽然占据主体部分,但是说真的,并不能够指代全国人口数量。
除了一些出家人以外官员,贵族都不包含在内,还有依附于以上各种力量的平民也并没有统计进去。做一个极不恰当的例子,那就是皇帝统治者统治官僚体系与贵族大家族都不在户口统计范围之内,而他们的具有依附契约的奴仆和奴婢也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想要打破这一规则的改革者都死得很惨),而拥有土地的自耕农才是户口的主力。
尤其当一个封建王朝进入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和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加重,自耕农在人口当中的比重是逐步降低的。我们看一看明朝和清朝的这两段时间就会很轻易的发现,即便自耕农人口数量的占比当中走低,但也增长到了2亿或者一点五亿人的规模,当时社会真实的人口状况究竟有多少?
这一点明朝和清朝都实行了长期以来封建政府不敢实行的土地改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进行了土地分配且严格限制土地兼并,违反者足以流放全族。明朝政府也对土地分配和兼并十分重视,但问题在于,土地也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益,是因为规模化生产将土地分割成一个小块儿,一个小块儿地分给民众,虽然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在王朝统治上税收却不可能持续增长。
即便不利于社会公平,为了能够注重社会效率,所有的王朝都会允许土地变更。直至最终的土地自由买卖彻底私有化,任何王朝都不可能逃脱最基本的规律,只不过实行的快慢早晚而已。到了明朝中后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为严重。开始实施一条鞭法,重新划定了土地,自然这也遭到了贵族和官僚集团的集体抵制,这方面的改革虎头蛇尾。改革中只有这一点是真正面向民众的一场改革,让民众获得土地,公平胜过效率。
但可惜的是,没有进行下去,一条鞭法其他改革是致力于解决政府的财政税收问题的。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不可持续,并最终的明朝政府所抛弃,并不是因为反对派的上台,也并不是因为万历皇帝不想怎么做。而是因为虽然一条鞭法和张居正改革能够促进明朝的财政税收得以缓解。但是民众依然没有土地,依然没有钱,根本不可能像商鞅变法一样真正持续下来。
人口巅峰,人口生育不再因为税收而隐瞒!
到了清朝,清政府一直对农业改革和农业发展十分重视。清朝的统治者是渔猎民族,他们长期与东北地区的汉人相接触。不仅能够策马弯刀,也知道如何耕种土地。对于土地的重视,情节十分明显。在继承了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基本思路以后,进行了摊丁入亩。这就使得王朝的户口统治模式发生了变化。
户口不再仅仅是缴纳粮食的户数之人,各地对于人口的隐蔽也显得没有必要。而为了清朝统治者所认为的康乾盛世,各地不再隐秘人口,而且,还希望自己统治区域之内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因为人口越多,摊丁入亩的份数就越小,不得不说是清政府的一个绝招。各地的人口统计才开始真正体现实际的人口数量。这种政策性的鼓励生育和鼓励人口统计的基础之下。伴随着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得农业产量更进一步的提高。双向结合之下,明清时期的人口从一亿多一点抑制增长到4亿。
也成为5000年文明史当中从未有过的景象。但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清朝虽然继承了明朝的一条鞭法的土地和人口改革,最终摊丁入亩,进而造成了各地的人口出生泛滥。人均粮食实际上是逐年走低的,就使得社会的真实情况十分脆弱,清政府根本无力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统治各地民众。
到了清朝末年,不仅官僚机构臃肿,社会力量更为臃肿。等西方的坚船利炮进入海域并最终登陆的时候。由于人口众多,害怕出现社会问题和动乱。政府根本不愿意发动大规模的社会劳动力投入战场,造成应激反应迟缓。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同维度的政治社会危机。这个不同维度就使得清政府在传统封建统治向资本统治过度的这一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