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生活常识差异分析图老年人生活一百问2
2024年05月06日 风云资讯
美国人养生观念和实践与我们中国人确实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从美国刚回到中国,或者是在中国住一段时间后又到美国时,这个感觉就更强烈。中国的养生保健市场红红火火,销量惊人,中老年人特别是大中城市里中老年人吃保健食品、喝保健茶、买保健器械者为数众多,许多老人都在推销保健医疗器械的体验店听推销人员宣传,体验产品,出了这家店,再进另一家店,长期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希望能治愈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效果如何,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而美国的保健品远不如中国的丰富,销量也不理想。美国老人最常买的也就是维生素、深海鱼油、钙片一类的东西。
女儿一家曾在南卡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生活小区住了八年,我也曾在在那儿住了一年,观察老年人生活,发现个别老年人家里有一台跑步机,其余的保健器械没有看到过。那些老年人蹓狗,走路,打理庭院,修剪草坪等,偶尔出去旅游一次。极个别老人每周去保健养生馆二至三次,此外几乎看不到老年人怎样养生保健。
不要以为这种简单是不重视健康,美国人对健康的重视丝毫不比中国人差,他们大多都有家庭医生的指导,懂得基本的健康常识。有资料显示,美日等发达国家人的健康素养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已升至百分之十七点六。这说明,每一百个十五至六十九岁的人群中,有十七点六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但同时也意味着八成多国人不“懂”健康。具有基本健康素养的人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健康,不会盲从,不花冤枉钱,不做过多的无用功。
美国人健康生活理念中,有好的一面,比如运动锻炼,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等。但也有连他们自己都发愁的一面,美国是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初到美国时,看到那么多超级肥胖者,别说劳动,站立走路都让人有不堪重负的感觉。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以高热量食品为主,快餐泛滥。还有一点同中国一样,吸烟的人多,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边开车一边吸烟者,其中中年人居多,女士较男士多。但美国人讲公德,在公共场所基本看不到吸烟的。据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曾经有一种理论认为,吸烟有益健康,所以很长时间里人们没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明确观念,以至烟民有增无减,如今虽有改善,但抽烟依然困扰着很大一批民众,也困扰着美国社会。
有家庭医生的美国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心中有数。医生也会告诉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养生保健。所以,美国人在关乎身心健康问题上,比较理智。普通的美国人都是在不得不用药的情况下才会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乱用药,即使中国人认为有益身心健康的药,也不会乱用。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我感到美国老人普遍尊重生活规律,敬畏生命,平时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似乎对长寿并无多高的期望值,一幅听其自然的心态。
看多了中美两国老年人对待健康的差异,中国老人太关注健康了,也太害怕自己不健康了,几乎到了草木皆兵、过分敏感的地步。管它大病小病,甚至有病无病,都要用药输液,甚至出现病人和家属对坚持不让输液大夫拳打脚踢的现象,足见中国人在背离科学的道路上走的多急促、多坚决。
学者张田勘在他的《过度体检的医学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近多年各方广为宣传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在一些经济条件还过得去的“中产人士”中盛行,有条件的老人更是如此。认为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有些人一年要做几次体检,为了早发现、早治疗,认为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广播电视,网络微信,道听途说,祖传秘方,养生的高招五花八门。抗衰老,要青春永驻,甚至返老还童的宣传也屡见不鲜。衰老是自然规律,抗得了吗?长寿有诸多要素,遗传、习惯、性格、心态、环境,如此复杂,我们具备吗?在诸多人过度关注健康,期望长寿的思维指导下,过度体检、过度用药、过度养生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离谱。”过度讲究健康本身已不是一个健康的思维和理念,过则不及,精神已经不健康了。
“治未病”的哲学思维并非不对,但是现实的做法显然误解和异化了“治未病”的观念,即把正常人当作病人来对待。不知我们是否想过,我们体内的某种物质,少了不行,多了照样不行,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啊!我敢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对待健康问题上能和中国人相比。这些过度的背后,体现一个民族中有太多的人缺乏健康的心态和科学的常识,在怎么保健怎么养生这个大事上是盲目的,一些医学人士讲,有人看似死于疾病,严格来说是死于无知,假若他们多一点科学常识,多一点自我保护,也许他们会多活十年二十年。
社会上过度的保健热让人生疑,也让人生畏,某些“专家”或者商家的一个宣传引领,就能让众多的人集体跑偏,说明中华民族有太多的人还缺乏真正健康的理念。
我早已步入老年行列,从不反对老年人养生,只希望他们的养生离科学近些,再近些!
(南山不老松刘老头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