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关于食盐的作文生活之盐生活本无
2024年05月06日 风云资讯
《生活之盐》这本书也是芳菲寄给我养病期间打发时间的书。
作者弗朗索瓦丝·埃里捷是法国人类学家、哲学家,是法兰西学院的荣誉教授,经历过二战。
在某个晴朗的夏日,作者收到了医生皮耶特教授寄来的明信片,信笺的开头写着:“偷得一周闲暇在苏格兰休假。”
皮耶特医生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医生,深受患者爱戴,认真为每一位患者看诊(为每一位患者看诊都会花上数小时),甚至会把排在最后、等候太久的患者送回家,还会去火车站接患者。
作者收到这封明信片后感慨万千,于是给教授回了信。这本装帧精美的书其实就是给一位好友的信。
“活着,这一简单的事实里存在一种轻盈和美好,超越职业,超越强烈的情感,超越政治或其他任何方面的立场,我想谈的就是这个,我们每个人都被赐予的这一点点多出的部分—生活之盐。”
作者用意识流日记的手法,可谓是想到哪写到哪。
从8月13日到10月10日,作者罗列了一系列的清单,所涉自然、动物、天籁、光影、滋味,度假、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散步、种花、访友、远足、旅行,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反思、运动、做游戏、对话、休息,友情、调情、爱情等等,通过观察,与人共情,就像讲述了一段长长的呓语般的独白,它有关觉知、感受、情绪、小确幸与大欢乐,以及幻灭之感,甚至痛苦,进而获得“我”生而为人的独特感受,让人生比通常想象得更丰富、更有趣。
读到中间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生活之盐》,这些平凡细碎的事情,美好抑或痛苦,都是平淡生活的调味品,生活本无味,而有了这些细碎的美好,才让生活有了滋味。
这些滋味,恰恰证明了我们活着。
细读下来才发现,原来生活有这么多事情可做,有这么多美好可以被发现和记录。
比如:见到亲手种植的鸢尾第一次开花,满怀爱意地剪下自己栽培的大波斯菊,摘除枯黄的叶子,把马草堆得整整齐齐,在喧闹嘈杂之后享受宁静的美好。
比如:在艳阳下喝咖啡,在树荫下睡午觉,在海边吃牡蛎,在树上吃樱桃。
再比如:幻想拥有一座位于小径交叉的森林深处、装着绿色百叶窗的大宅。(这个幻想太契合我,最好旁边还有一座湖,宅子里再弄个花园。)
虽我和作者不在一个国度、一个年代,但是这些生活之盐,无疑也在触动我的大脑,让我回忆起自己的很多生活之盐。
想起我小时候因为躲避计划生育小分队的骚扰,半夜妈妈收拾行李,把家里少得可怜的略微贵重的东西藏在玉米杆垛里,用架车拉着我和弟弟,在田野里睡了一夜。
我记得那是初秋,远处还有人家的拖拉机“突突”的声音,头顶是一片星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露营,我小时候就经历过。
想起在凤凰,我们同学光脚在沱江玩耍,边戏水边等待日食。
想起2018年五一第一次去北灵山露营,半夜听到的杜鹃声,看到山里的圆月;想起2020年第二次去北灵山露营,遇到了第一次露营的女孩。三年内两次露营,我俩精准地都在一个队伍里,也是天大的缘分。
想起我在茶山上第一次用手机拍到北斗七星时的兴奋。
想起偶然接到一个猎头的电话,虽然我们没有合作,加了微信看了朋友圈却意外发现两个人都喜欢文字,一见如故,变成了成长、写作路上相互扶持的朋友。
想起一个户外好友被她的男朋友渣了分手后,户外圈的人心照不宣地不再给她的前男友朋友圈点赞。
想起某年五月的某一个周末,我在公司加班时,抬头看见窗外早已绿树成荫。
……
茶山上拍到的北斗七星
夏日午后的窗外
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辨,也不是对于生命虚无的深刻反思,仅仅是把自己生活的一幕幕变成一件美好的珍宝。
最终你会发现,塑造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年那一段短短的经历,还有情感日积月累而成的深厚养分,这两者不断地塑造这我们这样有感觉的生命。
我们要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打造这样一个关于记忆的私密收藏,因为它在提醒我们,在我们不断努力活下去这件了不起的事情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是好奇心,是我们看待周遭世界时所带有的同情、善意或批评、建设的眼光。
它也会时刻提醒我们,生命远比我们想象地要有意思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