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让学生没有生活常识中式的教育有多
2024年05月06日 风云资讯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孩子的父亲被特别邀请上台,原因是他孩子的学业成绩在全班中表现最差。面对老师那带着几分戏谑的眼神,这位父亲却以坚定而有力的三句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更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第一,我的孩子有名字,他不叫考的最差,更不叫倒数第一,第二,如果老师有能力提高所有孩子的成绩,那么即使他是最后一名,也不是差生,并不是最差的学生,第三,我的孩子只是成绩不好,并不是十恶不赦,他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帮他调整学习方法,而不是作为反面教材被拿出来宣传羞辱。讲完后,这位父亲潇洒的走下台。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成绩成了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只是学渣,又不是人渣,学习固然重要,但人品更重要。
我们见过许多学业出色的人,面对生活的实际问题却显得迷茫。在解决复杂的二次方程时,他们如鱼得水,然而在医院,对各项办理流程却一无所知。社保买了,却无法区分社保与医保的区别,更别提如何使用。在学校,老师和家人只关注学业成绩,仿佛只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课本上虽然充满了知识,但身处紧张学习中的学生,哪有时间去研究这些生活常识呢?
在中国,我们一辈子都在应对考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三节课: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这三者分别关乎我们的身体、灵魂和生命的价值。我们缺乏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去面对社会生活,功利主义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忘记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程。父母总是期望我们考上大学、研究生,然后考公务员。
在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中式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的严格和竞争,更在于它忽视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复杂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名校的敲门砖。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而不是过分强调成绩和责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的下一代。
人民日报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太多的文化,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那么请多给予他鼓励、认可、表扬、理解和支持。不要将自己的他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和委屈强加给孩子,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孩子是否出类拔萃,都要接受平庸,就像孩子从未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出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