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维修发展史回顾我的老部队工程兵54师
2024年05月11日 风云资讯
我1968年3月入伍,从河南商丘来到西北戈壁大漠的甘肃酒泉。部队番号是工程兵54师,对外代号是8342部队,师部驻在酒泉南郊的石油新村大院里。
新兵训练三个月后,我们有150多名商丘虞城兵被分配到师直修理营。那时,修理营是师直属独立营,归后勤部领导,下设五个车间,共400余人。修理营担负的主要职责,是为全师四个团的国防施工提供各种汽车机械修理服务。一二车间负责汽车机械修理,三四五车间是配备车钳铇煅焊工种的配属车间。1969年三月才由五个车间改编为三个连队,一二连为修理连队,三连为配属连队。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修理营一车间。那时,一车间驻在四川绵阳梓潼县,在师川北指挥部领导下,配属建设"两弹城"工程的123团和125团。二三四五车间随师部驻在酒泉,为建设中蒙边境防御工程的103团和建设东风导弹卫星基地的101团提供汽车机械修理服务。1969年初,工程兵54师集中全部兵力,奔赴四川涪陵担负“816"地下核工程施工任务。修理营随师部移防涪陵白涛镇,五个车间改为三个连队,在这里为参加“816"核工程建设的四个团承担汽车机械修理服务,直到1975年4月完成任务后随师部再次移防西安,驻在三桥镇原工程兵工程学院大院。
1968年我刚入伍分到修理营时,由于是师直独立营,设政治委员而不是教导员。当时政委是黄诚,在玉门担负"三支两军”工作,后提拔为师后勤部政委、工程兵试验场政委。之后政委依次是陈元章(后调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张金星(后转业山东广饶县法院院长、垦利县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霍建勇。营长先后是徐元清(后支左转业甘肃庆阳油田),贾庆成(后调新疆军区汽车团副团长),刘大列,陈学进(后为师后勤部科长),吴元清。1976年修理营合并加工连改为加修营),政委改为教导员。1980年部队精简整编后,加修营缩编为加修连,1982年随师部移交西安武警工程学院,最后一任连长为邵圣先(后转业到商丘虞城县公路局副局长)。
我刚入伍时听首长和老兵战友说,我们修理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与工程兵101团的历史有密切联系。1949年10月1日,国民党军120军在甘肃起义后,该军7团和铁道兵营组建为我军一野二兵团工兵团。后改为解放军工兵一团,隶属军委工兵直接领导。1950年5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底回国。1955年改编为工兵101团,后转战辽宁,河南,青海等地。1961年,工程兵54师在河南洛阳组建,101团归属54师领导。在此,为了适应工程兵部队向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将原属101团,前身为国民党起义部队120军7团的军械修理所,扩建改编为师直属修理营,隶属师后勤部直接管辖。
从我的老部队工程兵54师修理营,自诞生20多年来不断演变的历史说明,我军的编制体制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随着部队担负任务的变化,适应军队建设和富国强兵的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而人民解放军也随着调整变化,一步步发展壮大,逐步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铸造出保卫祖国的威武雄壮的钢铁长城。虽然我们心心念想,时时牵挂的老部队随着精简整编撤销了,但我们军旅生涯的印记,我们青春芳华的回忆,却永远留在这里,终生难以忘怀。
从1961年组建到1980年缩编,1982年移交武警工程学院,工程兵54师修理营共存在20来年。我从1968年3月入伍,先后在修理营任一车间(一连)文书,营部文书,一连三排九班班长,一排排长,1971年6月调任师后勤部政治处干事,在修理营工作了三年多时间。由于该营属于后勤部领导,我在政治处工作七年一直与修理营保持着密切工作联系。师直修理营这支部队,是我参加革命队伍,入党提干,成长进步的起点,对营里的很多首长和战友,存有深厚的革命感情。我根据记忆和了解的情况写出此文,叙述了师直修理营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为了作为工程兵54师历史的一部分留存记录下来,以防这些宝贵的资料流失失传。二是想在今日头条发表后,引起54师尤其是修理营的战友们关注,使这些资料更加准确完备。欢迎了解情况的战友们,对师直修理营的历史变迁,进行补充修正充实,让我们老部队的光荣历史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