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前移叉车维修大亚湾还有一群山西工匠
2024年05月11日 风云资讯
引子
上世纪90年代,从山西临汾电力技校来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的,不止乔素凯一人,还有他的山西同学们。这20位山西小伙儿来自山西各地,各自在不同的岗位奉献着青春年华。如今,仍有16位山西同学工作在核电站一线。他们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技术能手,“模范员工”“核电工匠”“深圳市劳模”等荣誉加身。
他们,同是山西骄傲!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每每听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总是引人无限感慨,尤其是对出门在外的游子而言,故乡是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牵挂。乔素凯乡情浓厚,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不吃米饭,依旧钟情面食,包子、饺子、馒头是他的最爱,吃不上正宗的山西面食,他就把条状的食物,比如米粉、米线作为面条的替代品,几乎顿顿饭都要吃。
20多年来,尽管各自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忙碌,但乔素凯和自己的山西同学们一直相互惦念,没时间见面,就电话或信息问候。他说:“在深圳,我们就是彼此的亲人。”
很久没有和山西同学们相聚了,得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乔素凯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山西同学会”。因工作关系,与乔素凯同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的同学来了11人,站在山西晚报记者的镜头前,这些踏实肯干、勤劳质朴的山西老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昂的声线,他们只娓娓道来一句话:“我们没有给家乡人民丢脸!”
埋头苦干 悉心钻研 一头扎进工作学技术
“当年,临汾电力技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在全国电力系统很有名气,大亚湾核电站最早招工的时候是1992年。”乔素凯和他的同学们还记得,当年要来大亚湾工作,须经过三次考试,学校考一回,到深圳考一回,然后还要参加面试,成绩优异者才能留在核电站工作。
对于这些山西小伙儿来说,约2000公里之外的深圳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他们坐着绿皮车,足足颠簸了两天两夜才到。“那时的大亚湾核电站已进入基本工程建设的尾声,就是一个火热的工地,满眼都是老外。还没有开始并网发电,我和我的电校同学是被招来的第一批运营维修人员。”乔素凯说,我刚来时被分配到大亚湾核电站维修处现场服务科的起重班组,实习操作做汽机厂房和反应堆厂房的环吊,还有一些保温和清洁的工作,我的专业是起重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了。同学们被分到了其他岗位工作。
“在核燃料没有进来的时候,起重工作是最辛苦的,很多作业都是在露天场地中和厂房里,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高温高噪音,都必须一口气干完。在学校里学了一些理论知识,也都是皮毛。真正上手干,才发现自己要学得太多。”乔素凯回忆说,当时的起重操作师父都是从山东电建和安徽淮南公司等地请来的专家,对电厂大型设备吊装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自己攒着一股劲拼命学习,一心想着要尽快把技术学到手。
班组里只有我一个是刚毕业的学生,看着我勤奋好学,师父们也是倾囊相授。记得那时在汽机厂房学行车,行车驾驶舱当时是临时装的空调,经常坏,温度特别高。我不在意,只要能学技术就行。当时就主钩一个跟钩稳钩的动作,练习了好几个月才找到基本规律,练出精准度。通常是别人下班,我不下班,开始练习吊水泥桶,找手感。这个水泥桶装了水,有100斤重。没有陪练,我就请师父吃饭,给我当陪练。
学徒期间,乔素凯操作过汽机厂房吊车,也开过反应堆厂房环吊,吊过反应堆构件,当时大亚湾核电站所有厂房里的吊车,他全部摸了个遍,也全部能熟练操作。乔素凯还通过了很多的考试,取得了叉车证、行车证、起重司索证等技术证书。一双手的手感和操作精准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乔素凯的同学们分别从事管道阀门检修、汽轮发电机检修、汽轮机调速维修、核岛主泵机维修、热交换器检修、水泵维修等工作。同乔素凯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悉心钻研。王文奎是和乔素凯同一年来到大亚湾核电站的,如今已是深圳市劳模,当年只有18岁,是同学们中年龄最小的,他说:“刚来的时候,条件挺艰苦的,受不了热,开空调又怕费电,身上起痱子,因为潮湿,衣服经常发霉。还好有同学们在,有工作忙,啥也不懂的我们就一头扎进工作里,勤学苦练,拼命干活儿呗。”“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每月只有270块。舍不得吃菜,就买上一碟花生米,那真是一粒一粒数着吃啊……”李峰说,大亚湾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维修高级技师,他回忆,工作不忙的时候,同学们就聚在一起,吃着花生米聊大天,心里乐呵呵的。
每到过年,核电站就会进入大修期,需要每位员工严阵以待。当别人儿女绕膝、举家团圆之际,乔素凯和他的同学们要坚守岗位。20多年来,回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用敬业奉献,脚踏实地,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乔素凯时,他刚刚出差一个多月归来。乔素凯说:“那天,我开车到核电站的大门口时,特意把车停在路边,在核电站门口站了好久,那种感觉就好像游子在外,终于回家一样!”
大亚湾核电站,已成为乔素凯和他山西同学的第二个家,正是因为对“家”的热爱,他们甘愿奉献。
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弯头哥”
“我只是核电人中的一个代表,因为在大亚湾核电站里,还有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乔素凯特别自豪地说,现在留在核电站工作的同学都是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了。
核电站的管道蜿蜒曲折,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布局很复杂。这些管道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却昼夜不息地为核电站输送血液,维持整个庞大工业系统的健康运转。
王文奎,被大家称为“弯头哥”,核电站内的管道,都归他管,还有人开玩笑叫他“王大夫”,因为这大大小小的“血管”,就没有他治不好的。2017年,王文奎被评为深圳市劳模。
“大亚湾核电站运行初期,设备总是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管道上,总会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王文奎就开始琢磨,对各种问题反复分析,最终发现了解决办法。”乔素凯说,在工友们口中,王文奎是管道修理界的“扛把子”,是名副其实的管道漏点终结者,他在工作岗位上做的最牛的一件事,就是成功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核电站管道的“旋风吹扫法”技术实施方法。2013年在国内首次完成在役核电站厂用水系统管道内部腐蚀综合治理,仅此一项就为中广核节约改造成本近千万元。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也标志着在大亚湾核电站成功解决了“中小口径管道内部腐蚀综合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
生活中的王文奎风趣幽默,但只要说起自己的工作那是相当严肃的,尤其是教授徒弟方面,越发彰显了工匠传承过程中的严谨和精益求精。为了帮助新人快速成长,王文奎自己编写了培训教材,把自己对核电工作的操作性、实践性经验结集成册,里面有很多事例,能非常直观、迅速地帮新人成长。
从2006年到2009年期间,由他编撰的培训教材已有6套,本本都是干货,被业内人士誉为“红宝书”。此外,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父,王文奎从来都是不吝赐教,在进行设备检修过程中,主动向同行的维修人员讲解故障原因、判断、处理方法,通过互帮互学的方式提高整体技能水平,在工匠传承的道路上,身先士卒。
说到创新,王文奎也不含糊,从1992年进入大亚湾核电站至今,他先后获得13项专利证书,这是他锐意创新的成果体现,更是他在工作时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和总结的成果回报。“王文奎是个有心人,自己遇到的问题都会记录下来,就像医生写病历一样,等下班后再去做‘病理分析’。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成就,势必要比别人多下很多功夫。”面对同窗好友们的评价,王文奎显得腼腆起来,他说:“我没那么伟大,想法真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工作标准化、机械化,减少失误,避免遗憾,能更好地为核电工作保驾护航。”
2017年,王文奎被评为深圳市劳模。当年的核电“小鲜肉”已是圈内“扛把子”!
坚持不懈、自学成才的“齐天大圣”
曹建光是阳高县人,性格沉稳、内敛,可是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号,“齐天大圣”,这似乎并不符合他的人设,但在大家眼中,这位主泵高级维修技师能一路“降妖伏魔”,不管主泵出现什么问题,遇到曹建光后都得“束手就擒”。2018年,曹建光与乔素凯一起,被评为“中广核工匠”。
1992年,刚入职的曹建光就被安排到了修理核电站主泵的岗位。那时候,是法国人掌握主导权,从设备护理到维修,全都是这些白皮肤、蓝眼睛的人在做,中国人要想插手,总会被老外拒绝“这是我们做的,你们不用管!”言语中满是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根本完成不了核电工作。当时,法国的技工们藏着掖着,对中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再加上语言不通,大家只能干瞪眼白着急,可是曹建光这慢性子却跟老外们打起了太极,当起了外国技工们的“跟屁虫”。
“他们又没有说不能跟着。再说了,偷师学艺不得脸皮厚啊。老外躲着我,我就笑脸相迎,他们避讳我,我就迎头提问,只要能学技术,让我干啥都行。”就是这股执拗劲儿,曹建光自学成才,掌握了维修主泵的技能,成功逆袭。
现在的曹建光早已成为主泵卫士,成为行业内主泵维修的翘楚人物,可他丝毫没骄傲,依然在一线奋战着。“没多大事儿,天塌了还有我顶着,大伙不用怕!”这是曹建光说过的一句豪言壮语,他也是以此来要求自己的,只要主泵出现问题,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泵房里。目前,中广核在全国共有22组核电机组在运行,以曹建光为首的主泵维修团队,经常赴全国各地的核电厂去啃“硬骨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功“接棒”,让曹建光深感欣慰。“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坚持不懈。从工作到现在,我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不经意间回头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这句话,饱含哲理。
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拼搏,乔素凯和他的山西同学们见一次不容易,通过山西晚报的镜头,他们自我介绍,并且向家乡人民送上温暖的问候,那句问候虽然简单,但却是N机多次才拍摄完成的。因为当他们面对阔别已久的家乡人民时,心中早已波澜壮阔。
话语简单,却情比金坚;祝福质朴,却深厚隽永,让我们记得这些祝福吧:“向家乡人民问好”“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李莉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记者 李永江
扫描二维码观看《在异乡守护核电安全20余年》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