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业绩为王

电梯维修厂28年前电梯行业状况和现阶段究

2024年05月11日 风云资讯

本文作者为姚志秋,这篇文刊写于1990年,刊发在《中国电梯》,我们来看一下90年代电梯行业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28年前电梯状况

我国电梯工业解放前只有两家电梯维修厂,以及从世界各地买来的2000台电梯之外,其他一无所有。解放后,电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尚有缺口,但发展速度于国民经济增长比较协调。但到了1976年,特别是1980年以后,由于电梯具有高利润率和多次收益的特点,而且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暂时现象,因此一哄而上,大大小小的电梯厂纷纷成立,至1986年底全国已有148家电梯制造厂,它们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

1976年以前建厂的有13家,占总数的9%;1976—1985年建厂的有80家,占总数的54%;1985年以后建厂的有55家,占总数的37%。

这些电梯厂中,年销售电梯在500台以上的有5家,在200-500台之间的有6家,在100-200之间的17家。据全国电梯普查资料统计,截止1986年底,全国共生产电梯47728台,其中客梯占38%,货梯占62%。

随着电梯生产企业的迅猛增长,安装企业也随之奋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电梯普查资料统计,至1986年底全国共有电梯安装企业301家,历年安装电梯数量在500台以上的有13家。

二、困境

困境之一 宏观失控

根据建设部预测,“七五”规划期间共需电梯5万台左右,而148家电梯厂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这个数字。1986年长城电梯厂(上海三菱电梯公司的前身)受电梯协会委托,对138家电梯厂做了调查,电梯生产能力已超过10万台。这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早已明朗。另外国外电梯通过种种渠道蜂拥而至。据海关提供的资料,1981-1987年共进口电梯4485台,1981-1986年进口自动扶梯也达224台之多,无疑,这是对中国电梯市场巨大的冲击。

1986年全国共生产销售电梯11800台,其中客梯占44%,货梯占56%。1987年和1988年生产销售量均为12000台左右,我们对建设部定点的14家电梯生产企业在1988年共生产的电梯数量做了统计,共生产销售8287台,远小于134家电梯厂的生产能力。电梯市场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是必然趋势。

困境之二 压缩基建

最近中央作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坚决压缩过度膨胀的基建模块。1989年我国固定资产游资规模为3300亿元,比1988年减少920亿元,压缩21%,因为电梯的需求量是按更新和新增两大类来计算的,更新按每年10%折旧计算,新增,货梯按每年递增10%计算,客梯又由下述三种状况组成:

1、高层建筑按每1000㎡竣工量配0.67台电梯计算。

2、公共建筑按每1000㎡竣工量配0.2台电梯计算。

3、其它用电梯适量。

经分析,我们认为由于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折旧更新的电梯肯定要从严控制,不可能按10%比例更新;货梯也决不会按每年10%速度递增,很可能是一个负增长,民用低层住宅,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住宅还十分紧张,特别是沿海城市,在这几年还会维持原有势头,但这些住房均不配电梯,而需配电梯的高层建筑,则是主要压缩对象。所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压缩21%。

困境之三 资金短缺

目前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工业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不到20%,银行贷款已达33.47亿元,尚缺400亿元。生产、流动和金融之间“三角债”已逾1000亿元,这个问题在电梯行业中反应也相当强烈,特别是中小型电梯厂和配套厂,更是叫苦不迭,有不少单位专门组织“讨债队”,奔赴各地要债。

三、对策

在当前宏观失控、大规模压缩基建以及电梯市场极度疲软状态下,电梯行业怎么办?中小型电梯厂怎么办?如何来度过这个难关?我提出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讨论。

1、改造“土电梯”

某些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电梯供货困难等原因,自行设计、制造了一些“土电梯”以解决生产需要,特别在1976年以前,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并且有一定数量。例如:上海地区就有3500台左右。1976-1986年11年内,上海地区因电梯发生故障而造成死亡的人数总计为71人,而“土电梯”造成的有50人,占70%。其中,用卷扬机传动死亡8人;厅门无联锁死3人;无内门造成死亡5人;误操作死亡4人;铁丝绳折断死亡2人;对重平衡出故障死亡的有20人。这些“土电梯”不符合安全规范,必须立刻停止使用。上海至少有两家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他们称作“非法电梯改造”。

2、加强电梯维修业务

随着电梯生产、安装、维修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加强电梯的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例如某些地方的劳动局已制订了“电梯、自动扶梯维修保养安全管理规定”的草稿,要求使用单位对在用电梯、自动扶梯进行日检、周检、月检和年检验;要求按有关规定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列出大修、中修、小修项目。还规定了大修、中修、小修的原则以及电梯报废标准等规定。

中国电梯协会现已组织国内电梯行业专家编写有关法规,所以电梯的维修业务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跻身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电梯产品水平不高,但也曾向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朝鲜、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出口273台电梯,53台自动扶梯。

过去由于水平不高、质量欠佳、服务又跟不上,几乎丧失了这些市场。现在国家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出口。为办成外向型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那些合资企业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只要加快国产化的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是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这样,与国与厂都十分有利,也可减少在国内市场上对中小型电梯厂的压力。

4、多角经营

一家占日本钢铁生产总量三分之一的“新日本制铁公司”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被迫大幅度减产的形势下,为了摆脱困境率先搞起“多角经营”,他们向钢铁行业之外的领域大举进攻,其事业多角化,形式多样化,他们办起了“狄尼斯乐园”,搞通讯设备、计算机图像处理等获得成功。在我国电梯行业中也有好几家工厂是搞多种经营的,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都有,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不愧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可取办法。

有不少专家提出在当前电梯业处于低谷时期,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开发新产品等,以增强来日的竞争能力等。

1990年到现在28年过去了,电梯行业现状和困境是否有些相似?各位电梯人又怎么看呢?

赴美就医网

出国就医中介公司

国际医疗中介机构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