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苹果维修春熙路天桥2部电梯停摆大半
2024年05月11日 风云资讯
春熙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也是外地游人来成都几乎必游之地。2004年,春熙路改造完成后,政府在此重新修建了一座大型蝶形天桥,将蜀都大道南北侧的春熙路和王府井大厦连接起来。这座天桥,也成了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们穿过蜀都大道的主要通道。
该天桥共有8列阶梯供行人上下通行,其中王府井大厦侧和紫薇酒店侧的步行阶梯旁安装了3部手扶电梯。但近日有不少市民反映,这些电梯“成了摆设”,已停运很久,给市民过街造成了诸多不便。
记者探访
3部电梯2部已停摆大半年
行人扛行李箱爬梯 老人抓栏杆才敢挪步
6月9日是周六,下午1时许,上下天桥过街的行人熙熙攘攘。
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紫薇酒店侧上行的手扶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从该口上天桥的行人大部分都选择了坐电梯,只有零星的几个从旁边的步行阶梯爬上天桥。但王府井大厦侧的两部手扶电梯均处于停运状态,行人只得从步行阶梯上下。
记者近距离观察到,两部停运电梯的梯级和两侧扶手护壁板均有明显的锈迹,其中靠东的那一部电梯的上端入口被一个垃圾桶堵住,还堆放了几根钢管,但记者上下找了几圈也没有看到维保单位的相关信息。
电梯停运会给行人造成不便吗?“太不方便了!”6名过街行人都这样回答记者。
成都市民谢大爷今年76岁,左手捏着一个蓝布口袋,右手死死抓住步行阶梯的栏杆,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下挪。38节阶梯,谢大爷走下来用了2分多钟。“我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不好,必须抓到,怕摔。”谢大爷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要过街到王府井这侧喝茶,感觉电梯已经很久没动过了。准备过街去春熙路赶地铁的成都高中生小侯,则咬紧嘴唇、提着他28寸的红色行李箱一摇一晃地爬了上来,“里面装的都是学校要用的东西,还是有点重。”一口气爬上来,小侯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他说,设置电梯也占用了上下步行梯空间,“要不就别安,安了又一直停着,实在难以理解。”
除了成都本地市民,一些外地游客也在这犯了难。“我们今天准备回去了。”同样提着行李箱上天桥的王先生来自宁夏银川,带着怀孕的妻子来成都旅游。“春熙路热闹嘛,我们就住的这边。”但没有电扶梯的天桥让王先生上得战战兢兢,一边要拿行李、一边还要注意妻子的脚下,“她肚子大了之后我们都避免走楼梯,但这边找了几个入口都没找到电梯。”
天桥附近的环卫工告诉记者,她前年到此片工作时电梯还在运行,但从去年就停了,“今年也一直没开过。”
已非首次长时间停摆
曾经6年几乎处于罢工状态
事实上,春熙路天桥电梯停摆不止这一次,曾经,其停摆的时间长达6年。
记者了解到,这三部手扶电梯是1999年由王府井百货和紫微酒店安装的,2004年天桥改造完成后重新恢复运行,但在2004年至2010年6年间,除重大节假日外电梯几乎都处于停摆状态。
2010年,经媒体曝光后开通。当时,王府井百货物业方向媒体表示,电梯停运的原因是维保成本太高,同时两家企业都表示愿将电梯移交给政府。2013年,成都锦江区春熙路街道办开始负责电梯的运行和维护。
但时隔多年,这几部地处成都窗口位置的电梯,为何又罢工了?
街道办:
去年11月查出问题 出于安全考虑停用
对于电梯停摆半年,春熙路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确有其事。她表示,目前政府负责承担3部电梯的维保、管理和电费,每年合计约32万。但如今为何又停摆了?停摆了多久?多久才能恢复运行?
“两部电梯是去年底停的,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11月,当电梯维保单位迅达公司前来检查时,报告王府井侧的两部电梯内部零部件锈化较严重,建议大修或者更换。“所以我们就把电梯停了,避免出安全事故。”
街道办这位负责人表示,电梯停运后,街道办请迅达公司做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最终提出了“大修”和“更换”两个方案,分别需要71万、171万,随后街道办于去年12月的时候给区政府去了报告申请经费。“后来区政府表示因金额差距较大,又是维保单位出具的,为更加稳妥,让我们请一家第三方再出一个报告。”她表示,上个月新的评估报告已出炉,他们正在准备资料再次向区政府上报。
但为何前前后后要用到半年多时间?对此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耽误在了春节假期和第二次评估上。至于电梯多久能重新动起来,她表示报告交上去后还需区政府对两种方案进行论证,才能最终决定实施方案,另外如需更换电梯则还要走政府采购流程。“所以时间尚不能向市民作出保证,但我们一定会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推进。”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摄影记者 陶轲
【短评】
管理者的反应速度得跟上市民的需求
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商圈,日均人流量达到20万人。有两部电梯却躺在人行天桥旁,一坏半年多,成了摆设,让过街行人们叫苦不迭。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两部电梯原本的设计和安装目的是方便行人出行,但安装完毕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吗?显然不是,公共设施只有在使用中才会服务市民,才会发挥公共产品的价值。如何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做好管理、维护和维修,对于城市有关管理部门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电梯维修期为什么长达半年?是否设置告示牌对行人起到告知的义务?是否设置围挡防止行人误入导致安全事故?看似小细节,折射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电梯使用财政资源来做日常维护,如果没有给行人带来方便、只是当摆设,甚至因此带来不便、损害城市形象,这就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了。
说到底,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把以人为本、便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管理的长期工作中去,实现动态管理。除了定期维修、保养之外,还需要“防治结合”,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不推诿、不拖延,让城市管理者的反应速度跟得上城市的变化速度、跟得上市民的需求速度。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