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宝宝不听话怎么养他的大人暴脾气的父母养不

2024年05月17日 风云资讯

很多爸爸妈妈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三部曲”:

1. 气头上来了,忍不住对孩子吼叫或打骂;

2. 事后又后悔内疚,自责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3. 再买个玩具给孩子补偿一下。

明明不想失控大吼,却总是忍不住。只能哀叹:

“学了这么多育儿道理,却依旧管不好一个孩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对孩子做出哪些伤害。

打骂教育的危害

那些在大吼大叫、甚至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最后变成了什么样?

01 你希望TA知错能改,恰恰却事与愿违

吼叫、打骂造成的恐惧感会让孩子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付“恐惧”这件事情上,至于父母希望做的事反而全都抛诸脑后了,此时,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怎么样才可以不被挨骂、挨打?

02 安全感缺失

孩子不仅需要稳定的物质生活环境,同样需要稳定的心理环境。

生活在一个父母情绪稳定的家庭里,一切都是稳定的、可预料的,就像生活在四周稳定牢固的房间里,不用担心房子会漏雨,不用担心房子会窜风,更不用担心房子什么时候会突然倒塌。

当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反应无法预知时,他们会陷入强烈的“不安”之中,那么,他们的关注点就不会聚焦在自己的事情上,而是聚焦在“担心”上面——担心爸爸妈妈今天是不是又会火冒三丈。

03 缺乏规则意识

有些家长或许会有疑问:我们如此严格对待孩子,难道不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规则意识吗?

恰恰相反。

当孩子表现好,或父母自己心情不错时,摇身一变成为开明父母,对孩子开启无微不至的“关怀模式”,夸奖、关爱一股脑地涌向孩子,甚至会满足一些平时很少满足的要求;

但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或父母自己心情不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尤其严格,更多的是批评指责,随意打骂。

孩子从这种模式中学到的,不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当遵守什么规则”,而是“爸爸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出格一点,爸爸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小心一点。”

那些不守规矩,只看脸色的孩子,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04 谨小慎微,害怕犯错

经常因为犯错而挨打的孩子,会养成“不敢犯错”的行为模式。

驱动他们人生向前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内心的“想要去哪儿”,而是“哪里离恐惧更远,我就往哪里去”。

这样的孩子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往往只会“逃离危险”,而不能冷静评估风险。

驱动他们整个人生的动力,来自于“恐惧”与“逃离恐惧”,他们根本无暇思考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05 处理情绪能力弱

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情绪处理模式。

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那么,孩子自身的情绪也无法稳定,TA无法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处理自身情绪,也无法合理地表达自身情绪。

当家庭无法成为孩子情绪的出口时,不同天性的孩子表现也会不同,有的表现为无底线地隐忍退让,有的则表现为在很多场合情绪失控。

有些家长会埋怨孩子情绪不稳定,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可父母没有想到,在他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只是一个触发点,引发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累积已久的负面情绪。

06 人际关系不良,对他人不信任

一个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很难学会跟他人好好相处。

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幼年时隐忍,青春期叛逆。由于长期存在的“不安”,导致孩子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

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中,孩子要么过度保护自己小心翼翼,要么就是照搬父母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二 如何正确地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既然“打骂吼叫”式教育给孩子带来这么多不良影响,有些家长可能发出疑问:

既不打也不骂,孩子做错了事难道也不惩罚吗?这样做真的正确吗?

不打不骂,不代表不能“惩罚”。

在培养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时候,家长可以这么做:

1. 自然结果惩罚。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晚了导致上学迟到。那么就让孩子自己面对迟到这件事的自然结果,自己面对老师的责问。

比如该吃饭的时候孩子就是不来吃饭,那么就让孩子接受过了吃饭时间“没有饭吃”这个自然结果。

2. 非自然结果惩罚。

事先约定,商定好清晰界限,当孩子越界之后,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时,家长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商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要真正把“孩子的成长”作为目标。

3.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复盘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惩罚”过后,帮助孩子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把批评指责、打骂吼叫作为事件的收尾。

三 家长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我也知道发脾气没用,也不指望发了脾气孩子就能乖乖听话,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无法控制情绪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难题。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地处理种种状况呢?

1.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

家长在工作或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往往无意识地带回家。

当孩子叛逆、不听话、做错事时,家长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这都是正常的。

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发觉这些烦躁、焦虑、愤怒的情绪,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调控。

2.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家长觉察到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后,给自己建立一个缓冲期:

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可以先和孩子暂停沟通,倒数十个数、深呼吸五次、喝一杯水等,短暂调节一下再继续沟通。

3.合理表达,理性宣泄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家长要注意:

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说明情绪产生的原因。

比如,告诉孩子“因为你的不诚实,我现在感到很生气”,“看到你的成绩下降,我真的很为你担心”。

表达情绪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做家务、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4.及时反省

要及时反省自己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如果因为自己的过激反应伤害到了孩子,我们家长要真诚的向孩子道歉,向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在反思的同时也要跟孩子表达爱。

写在最后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照顾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当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会有更好的状态陪伴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孩子。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微弱,对教育出好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时,要及时地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

国外新药

海外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出国就医中介公司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