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育儿有多可怕清单式育儿毁了多少孩子
2024年06月06日 风云资讯
作者:筱泓(爸妈精读主笔)
最近,我们单位新考进一位女孩,笔试与面试都是第一,皆甩出第二名十多分。
小熙来我们单位上班后,我们才惊异地发现,二十多岁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有些基本常识都比不上同事家10岁的孩子。
她父母为她租了一处房子,就在离单位3、400米的地方,出了单位门,几分钟就到,但她一直到一星期后才弄清楚方向,知道回家怎么回。
周末回乡下,也不敢坐公交车,即使公交车站点就在我们单位门前;滴滴打车,自此那个21岁的空姐出事后,更是不敢用,每个周末,都眼巴巴地等着父亲来接自己回家。
她说:
从小到大,无论是上学、还是补习,上兴趣班,包括那些吃的、住的、玩的,都是我妈一手安排,我从来没有操心过。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妈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帮我规划好了,就让我读书,其他都不用想。
不管我去哪个学校读书,我妈都会在哪个学校附近租房子陪我,这次出来上班,是我爸死活不让我妈再陪我了,说我长大了,总得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感觉我什么都不懂。
很多时候,我们用尽心思,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为孩子规划好一切,甚至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把他的人生都规划过半,我们希望他们能按我们的规划不折不扣地成长。
可是,我们却没有想到,当孩子慢慢地实现我们的计划时,却渐渐地失去了他自己。
斯坦福大学的Julie ,在TED的演讲中,曾提到过有一种“清单式”育儿方式。
所谓的“清单式”育儿,就是我们往往会把孩子的生活、学习、运动、娱乐早早地计划清楚,好似一张清单一样,而孩子基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他们所有的生活重心,只是围绕着我们列出的“清单”而行。
因为我们常常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我们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
所以我们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目的就是他们将来能实现我们为他们做的计划: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那些在“清单式”育儿中长大的孩子会是怎么样?
1、失去自我
而在几年前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
出事当天,他母亲看中学校附近的一套房子,但租金太贵就没租。吃晚饭时,她告诉孩子,自己不在附近租房子了,每天会从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
当时他十分失望,吃完饭后,说要回宿舍一会。跳楼前,他曾向同学抱怨道: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
结果到了晚上7点多,就跳楼了。
新闻跟踪报道说: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父母过度溺爱保护,造成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所以一到社会上就无法适应。
《奇葩说》里,曾是无数清华迷妹们心目中的“清华男神”的博士学霸梁植。
在节目中刚一亮相,他面对着全国电视观众,嗫嚅地问着:我不知道以后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当时高晓松直言:
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2、叛逆偏激
前段时间,台湾影星狄莺的孩子孙安佐,因私藏枪支武器被美国当局抓捕,这个结局是狄莺万万没想到的。
狄莺曾在一个节目里,自信满满地说:我儿子,他将来是要当栋梁的人。
生活中,她对孩子实行不折不扣的清单式育儿:每顿饭要吃几碗饭,要吃哪些东西;每次考试必须考到80分以上;上最好的学校……
甚至她对孩子规定:你只能在18岁之后,才能单独走出家门。
这样的事无巨细的育儿方式,并没有让孩子按她既定的轨迹成长,即使在美国的一年学费好几十万。
而今年年初,写万字长信,控诉父母的北大毕业、留美研究生王猛,在信中说:
从小到大,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意愿之下生活与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友,甚至穿着。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最后出国读研。
最后,在他从美国读研回来后,12年没有回家过年,不主动联系父母,甚至拉黑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会被压得喘不过气,要么心理脆弱,失去自我;要么叛逆偏激、走上歧途。
清单式育儿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少自我效能,他们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与方向。
自我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是能够影响自己生活事件的行为之能力的信念。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自我效能是一个人能否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父母过度的帮助和保护,最可怕的就是:剥夺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父母为他们做出的行动,永远也替代不了孩子自己的行动。
可是所有的自我能效,只能是在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后,才能建立起来的。
很多在清单式育儿中长大的孩子,在长大后对社会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因为在他们清单式的童年生活中,父母只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学习,按着既定的清单而行,这是被动的。
于是,在他们长大后,一旦进入社会或职场里,他们的潜意识里,还在等待一个清单。
但这个清单已不复存在,因为父母想着孩子已经大了,可以自己拿主意了。
但多年的习惯,已经让他们缺乏动力和意识,缺少自我思考和规划能力,无法主动地融入环境里,也无法主动地去思考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没有主动为自己的人生思考与规划过。
这就是“清单式”育儿的悲哀。
Julie说,能改变“清单式”育儿的,唯有爱与家务。
爱很容易理解,所有的育儿方法都会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接纳的爱、理解的爱。
但为什么家务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
人类史上为期最长的实验──哈佛大学历时75年进行的"Grant Study",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想让孩子成功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做家务活,越早开始越好。
家务活,会让孩子有一种主动心态:虽然有些不想做的工作,但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可能就是我,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每一份家务的完成,让孩子看到自己行动的结果,这正是自我能效建立所必须的条件。
自我效能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他说: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助益。
所以他坚决主张:每个孩子应该从小学会下厨、做家务。
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曾有一期针对高考学子做的节目。
他们让高考学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让他们听着提问,向前走或者停留原地。
这几个问题分别是:
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吗?
你的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你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你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你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你父母在你从小到大,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这些问题过后,原本在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们明显分开,有遥遥领先的,有原地不动的,也有后来居上的。
最后,节目组让这些孩子从自己站立的起跑线开始,一起跑入室内篮球场。
字幕上有一句话:父母尽力送你到这,剩下的全靠自己。
那个站在最前面一条起跑线的女孩,拼尽全力才是最后一名跑入篮球场。
节目组又让6位明星和5个节目组智囊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问的是同样的问题。
结果不出所料,站在前面的少而又而,有几个却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但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曾以为,我们能为孩子规划好一生,让他们的一生尽善尽美。
但事实上,能让他们更美更好的,是他们自己,唯独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作者简介:筱泓,富书签约作者,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人生多坎坷,且以文疗伤;愿流年无殇,岁月留香。 简书@筱泓,微博@筱泓7008。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