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央经济

七老师育儿知识养育先养心李玫瑾的7条育儿

2024年06月19日 风云资讯

知道李玫瑾教授,是通过她那几段在网络上颇被追捧的育儿视频。

缜密的逻辑,通俗的语言,直击痛点,操作可行。短短几段视频,给了我很多子女教育方面的启发,找来她的著作,想深入学习。

《幽微的人性》,是以李教授参加的一档知名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中的对话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她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学术著作而编写的。

这本书的可读性还算高,因为是以轻松的聊天对话形式展开,且书中大量案例都来自社会新闻,很多事件都曾是社会舆论的热点。

案例中的犯罪分子有愚昧无知的农民,也有智商超群的大学生;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而所有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重点——犯罪人的心理。

对,这不是一本育儿书籍,而李教授,也非育儿专家,她是一名犯罪心理学家。

犯罪跟育儿?有关系?肯定回答,有关系!

书中提到,“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我们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

为人父母,我们的初心必然是希望孩子身体、心理、智力均衡发展。但事实如何?

从育儿的时间精力金钱分配就能看出,我们的教养投入,几乎全部倾注在孩子的学业智力方面,次之关注的,也仅仅是身体健康吃好穿好的问题。

对于孩子心理的教育,往往是意识到孩子出现了明显心理问题之后,才开始正视。等到那时,从时机上来说,为时已晚。

近日又听闻一起中学生跳楼事件,哀叹的同时,我也在反思。

心理问题引发的侵害他人、伤害自我,或许离我们普通家庭,并没有那么远。

性格决定命运。被我们家长无意识忽视的心理教育,值得被郑重提上日程,放在优先于智力教育的地位。

1、心理教育的最好时机“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依恋是母亲或其他抚养人获得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资本。若没有这一抚养过程和依恋现象,抚养人就很难支配和控制孩子的心理,进而也就无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其要求和观念。”

从学龄前到学龄后,原本好“哄”又好“骗”的乖宝宝,不再唯父母是从,他们开始质疑父母给出的人生指引,尝试反对父母的决策,也不再简单的为了得到父母表扬或避免父母批评就改变自己的行为。

非常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愈发强烈,生理和心理的依恋需求越来越弱,奖励一杯酸奶就能乖乖吃完蔬菜的时光,将一去不复返。

作为父母,应该珍惜这短暂又宝贵的依恋期,把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虽艰巨且难以平衡,但这一过程,何尝不是充满了人间值得的幸福感。

2、让释放善意成为习惯“真正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如何替别人考虑,要善待他人。其实,教会孩子善待他人,这有时是救命的东西。”

“我们研究了很多犯罪案例就发现都是这个问题。一个犯罪人杀了那么多人就这个人没杀,因为这个人善待过他。”

这几年有两个热词,一是“杠精”,一是“怼人”。

在某种层面,杠和怼被看做是“直爽”“真性情”的代名词,但我想说,善意的表达,其实最应该从语言开始。

关于这点,我首先自我检讨,或许是为了掩饰羞于表达的爱意,又或许是为了表现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我也“曾”习惯又“怼”又“杠”。

这样的习惯应该刻意改变,要拎得清,你自以为幽默亲近的杠怼,别人听了很可能是“表面笑嘻嘻,心里MMP……”

人与人个性不同,对事物的敏感点也各不相同,生活中尽可能用正向的、友善的语言去沟通交流,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好德行。

你的善意,指不定哪天就保了你的命。

3、运动、交友,保护自我“让孩子去发展体育运动,只要他有肌肉感了,他就有爆发力,就不会再轻易地被人欺负了,就能保护好自己了。”

“孩子一定要有朋友,尤其是到了中学,如果他孤立一个人的话,就很容易被欺负,要是能交上三四个朋友,比如他在班里有四五个关系特别好的,这时候别人要欺负他就得掂量了。”

我是一个不爱运动的妈妈,生了个不爱运动的儿子,女儿目前看起来倒还有点运动咖的趋势。

我有刻意培养过儿子的运动兴趣,给他报过空手道、篮球、拳击培训班,对比下来,他对拳击还算喜欢。

所以选择运动项目的关键点是什么?于我儿子而言,就是,教练要好玩要有趣!

除了培养一个热爱的运动项目,每天坚持动起来也很重要,在此首推跳绳!

跳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受场地约束较小,能够锻炼心肺能力、协调能力、增强免疫力、增高塑型……

根据体能情况,每次跳绳建议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持续20-40分钟左右,同时要注意跳绳前后均需做好腿部拉伸。

关于交友,我的观点是挚交好友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就好,但至少不能让孩子被孤立。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身边也有过被全班孤立的同学,有长得太胖的女生,也有长得太丑的男生,好像大多还是因为外表。

啧啧啧,你看,年轻人们多么的肤浅。

但深究起来,形象好其实也并不是指要有好看的五官高挑的身材。

干净整洁的穿着,礼貌文明的谈吐,乐观自信的眼神……

这些统统都能掩盖掉不完美的五官和身材,而这些,统统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4、死亡教育应该放在小学“经历过死亡之苦的人才能明白‘生’的珍贵。问题在于,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往往在中年时期,他们最亲近的人大多没有死亡事件,他们没有机会经历死亡之痛。”

“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没有刻意和精心地设计施教,就很难让智商虽高但生命进程尚短的年轻学子形成‘生命珍贵’的观念。因此,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放在小学。例如,让孩子先列出最亲的亲人名单,然后要求他逐一划掉,让他在这种痛苦的抉择中感受生命被‘划掉’的意义。”

死亡教育一直是我比较避讳的,因为我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

我对儿子女儿的教育一直倾向于美好化“死亡”这件令人悲痛的事,“死去的人是飞到了天上”,“生死是轮回,不是消逝”。

本书的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体会生命的宝贵,首先得正视生命的消逝确实会带来很多的“痛”。

5、建立观念,父母言传身教“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观念是人内心的一种重要的自我管理力量,也是自我约束力量。”

“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已经形成某种看法(观念)。比如,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孩子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在这种情境中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少时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伴随一生。

直到现在,我脑子里很多小时候父母教导我的话语和画面还依然清晰如昨日发生,我的行为举止,也切切实实的被这些话语和画面支配着。

当然,不止是人生道理,很多生活常识也来自于父母,比如每次快下雨,妈妈念叨的那句“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就魔音绕耳般开始回响在我耳边。

父母言传身教,是父母的三观向孩子灌输的过程。

所以,为人父母者,自己三观要正,还要有意识的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我们的言行,是决定孩子们未来面貌的根基。

6、关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近几年接连发生的病人袭击医务人员的案件,虽发生在不同的省市,但相似点在于作案人多是耳鼻喉科的病人……当事人尽管无精神病纪录,但生理疾病也可引起其精神异常。”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知、情、意,也就是认识、情绪情感和意识活动,这三者其实都起源于人的感官活动……这种感觉在器官上是查不出问题的,它是神经问题。”

因为做了眼耳鼻喉方面手术而痛不欲生的新闻报导,确实也看过一些,是否因为庸医或涉及过度医疗不能评判。

但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涉及五官的手术,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神经系统,复杂而微妙,现代医学还有很多未探索到的领域,不危及生命的慢性病,我倾向于保守治疗。

7、性教育要从6岁前开始“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的观念。”

“青春初期(12岁前后)的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

“孩子16岁花季的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一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

心理建设了很久,对于性教育我还是觉得尴尬,因为我特别怕我的好奇宝宝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嗯,他们问问题时还特别喜欢联系实际,比如常常一边看着碗里的猪肉猪脑猪肚猪耳朵,一边扯着自己的身体部位来对比。

万一我跟他们谈性教育,他们联系实际……

所以,这个阶段,我还是以书籍教育为主,推荐几本不错的绘本:《学会爱自己-不要随便摸我》,《小威向前冲》,《不做小屁孩》。

李教授书里提到的青春期要让青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和修养,我觉得除了父母身体力行做好榜样,利用一些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也是不错的方式。

一本好书带来的收获很难用言语描述,书的好坏也很难定义,至少,开卷有益。

我是草夕,一个关注教育的二胎妈妈,各种育儿问题,欢迎关注评论分享探讨。

去美国看病中介公司

国际海外医疗机构有哪些

国外医疗中介

出国看病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