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李村养花(8篇“新春走基层”文章,传递奋斗向前的山东力量)
2024年07月05日 风云资讯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春节假期,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春节假期走进基层一线,以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透过小切口、微镜头,讲好各行各业的新实践、群众生活的新幸福,传递出感动你我、奋斗向前的山东力量。
日行两三万步,上水工争分夺秒给列车“喂”水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婉婉
“客运值班员,1到28道上水作业完毕。”1月28日11时39分,G208次旅客列车到达青岛站,55岁的上水工姜立拖着上水管,快步走向车厢注水口,迅速完成上水作业。
姜立是国铁济南局青岛站的一名上水工,负责给经过青岛火车站的列车补充用水。春运期间,随着列车到发和旅客运量的不断增加,用水量也随之增大。上水工们干起活来都是争分夺秒,保证给每列列车加满水。
包饺子、看春晚、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这些过年应该做的事,对于姜立和他的同事而言,却因久违更显珍贵。姜立自豪地说:“我们上水岗位的职责就是让旅客在旅途中有水喝有水用,看到列车上的旅客不缺水用,就心满意足了。”
龙年春节,山东这个镇8000多吨“福”飞进千家万户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云鹤 张珈玮
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它们从哪里来?原来一半都来自山东高密夏庄镇。夏庄镇东李村是全国最大的“福”村、“江北红纸第一村”,也是“中国楹联产业基地”。每到过年,一幅幅饱含浓浓年味的春联从这里被运往全国各地,给新的一年开启红红火火的篇章。
东李村的春联产业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逐渐趟出了一条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据了解,整个夏庄镇年产8000多吨春联和“福”字,占据全国一半市场,年产值达到1亿元。
铁轨上的“驭龙人”:飞上飞下守护万家灯火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婉婉 陆金星
凌晨两点,大多数人沉浸梦乡的时候,国铁济南局青岛站沙岭庄火车站运转调车丁班调车长张涛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暴走”。停上停下、扒车瞭望……这些操作,他们一气呵成,十分娴熟。
作为一座百年老站,身处青岛火车站和青岛北站中间地带的沙岭庄站,是目前青岛市区唯一一个运送煤炭的火车站,肩负着青岛市供电供热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运输。
调车员是在火车货运场编组车辆的工作人员。春节期间,货运线上的工作比平时更为繁忙,张涛和连结员闫仲宇、赵法光这个除夕又在岗位上度过。
传承与创新,山东这个小镇的春联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云鹤 张珈玮
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楹联里的中国》有这样一幕:高密红纸对联非遗传承人李兆成正在教村里的年轻人王刚红纸制作手艺,他手拿一把蘸满红色染料的毛刷,横刷九下,竖刷五下后,手下的白色宣纸就被均匀染成了红色;王刚立马用竹竿挑起红纸,等自然晾干。这是高密传统红纸的制作过程,一老一少,配合完美,动作一气呵成。
这一幕也是高密东李村人,一代代传承红纸对联产业的生动注脚。
李兆成一代人从老祖宗手里接过了这门手艺,发展成一门生意;以王刚为代表的新生代年轻人则掀起了革新的浪潮……
目前,东李村已经成为“中国楹联产业基地”。在村里,像李兆成、王刚这样的人不少。一代代人,正带着具有时代印记的使命,将高密的红纸对联产业推向更好更远的未来。
“洋媳妇”叶丽娜:喜欢在山东过的每个中国年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婉婉
逛大集、贴福字、吃热气腾腾团圆饭、热热闹闹看春晚……这几天,来自俄罗斯的叶丽娜和老公忙年忙得不亦乐乎。叶丽娜已经在山东待了十多年,每年对春节都很期待。“吃年夜饭看春晚,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我喜欢山东,享受在这里过的每一个中国年。”叶丽娜说。
叶丽娜今年34岁,目前是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2011年,叶丽娜来到中国求学,她喜欢中国文化,爱吃鲁菜和海鲜,后来又嫁了个济南老公……她已经在山东过了很多次春节。“热闹!开心!”这是叶丽娜对春节的第一感觉。
如今,叶丽娜已经完全融入了在山东的生活。“我的山东家庭包容性很强,我们一直在相互融合,没有对我进行特别的约束,这点我很感动。”叶丽娜说。对于龙年,叶丽娜寄托了浓浓的希望。她表示:“新的一年,希望全家人健康快乐。”
打造新看点,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九龙
打造新看点,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山东新春文旅观察①
古城“上新”、景区版剧本杀、“灯会+国风演出”……这个春节假期,山东文旅有了许多新看点。各地通过实行重点项目带动、完善市场主体培育体系等系列举措,不断推动文旅业态升级;与此同时,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为各地引流,以新场景、新产品、新玩法激活文旅消费,继续挖掘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让文旅市场活力充分奔流、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当大学生成为村晚主持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瑞雪
“其实最重要的收获是,通过主持这次活动,我开始更希望了解身边的老人。看到他们兴高采烈排节目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种表达欲。”19岁的孔德铭今年最勇敢的决定,就是为自己家乡的村晚当一次主持人。准备中,她认为自己好像在重新理解“村晚”这个场合对中老年群体的意义。
2月1日,孔德铭和搭档孙东涵站上济宁太白湖新区京杭佳苑社区的村晚舞台,她们均是由大学的社会实践项目筛选后担任主持人的。村晚是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让民俗文化在乡村社群中滋养人文、孕育魅力。
“95后”养蜂人张宁:沂蒙山上酿造甜蜜生活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田汝晔
一到年关,张宁忙得一刻也闲不下来。
在老家蒙阴方山脚下,“95后”姑娘张宁和家人包了60亩荒地,打造了花园式养蜂基地,进行蜂产品的本地化运营。
冬天是蜜蜂休眠季节,张宁一边忙着更新蜂产品的包材、新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来年春天的忙碌打好基础;一边和团队小伙伴拍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更新养蜂人的日常。她不仅记录了养蜂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淳朴的大山乡村生活。“我希望和村里有更深层的连接,不只是种花养蜂。”张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