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江维修电器失散38年余杭乡音不改两地联
2024年07月31日 风云资讯
2019-03-21 13:3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甘凌峰
真的太久太久了!
当志愿者把哥哥照片给她看的时候,她说这不是我哥,我哥没这么老。
38年,早已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不改。
正是凭着这一口乡音,让苍南的吴凤庭老人找到了远在杭州的亲人。
“我们会再来接你的。”3月20日上午,在苍南县炎亭镇东沙村,一群人相拥而泣。两个哥哥,四个妹妹,还有女儿女婿……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吴凤庭百感交集。
亲人们即将返回杭州,吴凤庭心里不舍,但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亲人们约定,让老人先平复平复心情,他们五月一日前再来。
在苍南县金乡镇,九州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摆了爱心伏茶摊。一位拾荒老人推着装满废纸箱的破旧推车,在高温下喘着粗气。
志愿者请老人到岗亭内,为她递上一杯伏茶。闲聊中,得知老人住在炎亭镇东沙村,老伴去世后,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只能每天四处拾荒。
志愿者们找到东沙村村委会,询问老人是否有低保的事。村里说,由于老人没有户籍,他们也很无奈。“村里知道老人很困难,一直想帮助她,解决她的社保问题,可老人避口不谈过往,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东沙村书记石岳钱说。
吴凤庭独自住在一栋六七十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家徒四壁,一个黑黑的烧柴小灶,没有桌子,床是简易的折叠床。
直到今年春节,志愿者们在送物资时发现老人的房子楼梯多处断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便立刻请木工师傅过来维修。老人感动之余,才向志愿者们打开了心扉:她说自己是二期公社向阳大队(音译)人,有两个女儿。
志愿者们帮老人修房子
这是哪?
无从查起,但起码是条线索。
志愿者们决定根据老人口音缩小范围。
但老人在炎亭住了38年,早已学会当地方言,口音复杂。九州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录了音频,请来自不同地方的志愿者辨别,最后初步确定是杭州口音。
于是,他们联系上了杭州的多个志愿者,双城联动。“余杭有个向阳村。”一位志愿者说。
余杭区崇贤街道向阳村治保主任王楚德接到志愿者的求助电话后,立刻在自己村里排查了一遍,确定老人不是他们村的。“余杭有好几个向阳村,有些现在地名变了。”
“从录音里的口音听,二期说的可能是安溪,以前有个安溪公社向阳村,现在属于良渚街道。”他说。
在公益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认老人来自良渚街道一个姓吴的人家。
3月18日,是双方家人约定见面的日子。志愿者们兵分两路,一路在萧江高速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寻亲队伍,另一路去陪老人缓解紧张情绪。
当天下午4点左右,远方的亲人们在经历了近7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了炎亭镇和老人见面,亲人们紧紧相拥,热泪盈眶。
据了解,老人今年72岁了,38年前因家庭纠纷离家。离家时,老人的小女儿才6岁。如今,女儿们已长大成人,家里的老房子也拆了盖起新房。此前,丈夫也已去世。
亲人们说,他们找了很多年,后来都以为老人可能不在人世了。前几年,他们还来苍南县炎亭镇旅游过,近在咫尺,却错过了。
(图片由志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