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养花治脑鸣吗层林尽染夕阳红
2024年08月20日 风云资讯
来源: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
涉县合漳乡的盔缨山原来是一片荒山。这片山下的白芟村里走出26位老人,他们大多姓牛,脾气也很“牛”,硬要把荒山修成生态公园。六年如一日,自掏腰包凿石开路,这群老人携手同心,还真干成了这件事,并挑起当地乡村振兴的重担。
大山里藏着“世外桃源”
五一小长假,当人们赶往外地游玩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在涉县合漳乡白芟村外,还藏着一处依山而建的“生态公园”。
假日里,记者来到该生态公园,沿着碎石堆砌而成的山路一直爬到山顶,但见这里山花烂漫,绿浪翻滚,尽显山野之美。
白芟村村支书陈录付说,“我们生态园的景点可不少,山上有多处深不见底的溶洞,山下有唐代古墓群、清代涂家坟遗址,旅游资源丰富。”
“这里的山不高,海拔不过500米,但陡峭如斧凿,异常险峻。”陈录付说,“我们现在能站在山顶上欣赏美景,多亏村里有一群‘牛脾气’老人,是他们带给大家的福气。”
前些年,村民守着这满山的美景受穷,根本没人想过建设生态公园的事。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妇孺老幼,倒是时常有文物贩子来光顾。后来村民靠打工脱贫,土地也大部分流转出去,村里的老人就更加无所事事,终日晒太阳、遛墙根,生活非常乏味。
6年前,村里退休教师牛子吉开始凿山修路,在村西口修建生态公园,发展乡村旅游业。此后,村里的留守老人们在牛子吉的善举感召下,纷纷加入修建生态公园的队伍。
老人们亲自设计谋划,出钱出力,栽树护林,搬石垒堰,修路整地,无偿投入2000多个日夜,不讲报酬和代价。如今,只用了不到6年时间,从村西口的山根到山顶的生态公园竟修成了,这里俨然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有了这个生态公园,白芟村的振兴路,相信会越走越宽。”陈录付说。
一个“秀才”上山凿路
谈起上山修生态公园的往事,当年的发起人,也是建园第一人的66岁村民牛子吉,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守着青山绿水却要靠常年外出打工挣钱,这不是抱着金饭碗去讨饭吗?”牛子吉说,“我从中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后闲不住,经常去旅游,把大江南北的景点几乎跑了个遍。”
在旅游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乡村通过打造家门口的特色景点实现了振兴。“我就想,白芟村山清水秀,周边处处是古迹,可算既有美景又有文化味,怎么就不能打造个生态公园,发展旅游业实现振兴呢?”牛子吉对记者说。
2015年冬天,牛子吉向村两委干部提出了这个想法。“您的想法不错,但修个公园得花不少钱,村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去哪儿找劳动力?”现实困难,让牛子吉的“想法”得不到响应。
村两委干部怕打击老人的热心肠,忙给牛子吉找了份差事,请这位村里的“秀才”帮着编写《白芟村志》。牛子吉在编写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村史材料,“唐朝的皇亲国戚、清朝的封疆大吏都认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武工队和村民藏在村西口的山洞里,逃过日寇追杀……”他对村史了解越深,越感觉自己脚下的土地了不起,值得开发成生态公园。
修生态公园的想法在心中萦绕,越来越强烈,他倔强地向家人宣布:“我要自己凿山建公园。”孩子们不理解,就发动亲朋一起劝老人放弃“不理智”想法。牛子吉面对亲人的劝阻,怒目横眉,“啪”地一拍桌子,吓得谁也不敢言语。
当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村外刮着六七级大风,牛子吉背着铁锤、铁锨等工具,带上干粮、水壶,迎着风沙上山了。
荒山野岭,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只有一条被村民踩踏出来的土路,宽度仅能容下一脚,坑坑洼洼,一不留神会被绊倒。牛子吉上山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山路。
当过中学物理老师,对土木工程技术略有了解,牛子吉修起山路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他用工具把路上的石头一点点挪开。太阳爬上山头的时候,他已经清理出百米长的山路。吃上一口干粮,喝口水,他拿出白灰在山路上画出道沿的图案,然后就地取材,找合适的石头把坑洼处填平整。
干到太阳落山,他直起腰,歇口气,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格外开心。“修完路,然后修蓄水池,植树种花,公园早晚能修起来。”牛子吉说。
连续的凿山开路,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牛子吉在一次凿石头的时候不小心被崩落的碎石砸伤了左脚,只得在家里休整了两天。伤口消了肿,他又跑上山。
老农们来帮忙
牛子吉以一己之力修公园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村两委干部被他的善举所感动,在年底的村民大会上,他们当着全村人的面,表扬牛子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拓荒牛”精神。
“燕剪春风,牛耕沃野”,2016年开春,当牛子吉又背着工具上山建公园的时候,突然发现身后多了两个人:牛石其、陈生火。
原来,听说牛子吉“单枪匹马”修建公园的事,村里84岁的老人牛石其坐不住了。他马上找到牛子吉,要求和他一起上山干。但牛子吉考虑到他年岁已高,又有关节炎,便委婉地谢绝了。
牛石其丢下一句“看看我的骨头硬,还是山里的石头硬”,便扭头就走。本以为老人放弃了上山的打算,可没想到次日早晨,牛石其却偷偷尾随着他上了山。
牛石其的异常举动,又引来了村民陈生火的注意,他也跟着前面两位一起上山来。“造福子孙的事怎能少了我?”70岁的陈生火也来了力气,他帮着铲土、搬石头、垒护坡,忙得不亦乐乎。
上过一次山后,三人就像被吸住了一般,每天不约而同上山、一起搬石头铺路。谈到这段往事,牛石其记忆犹新:“我过去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一干就是40多年,也没让白芟村实现振兴,留下终身遗憾。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为村里做些贡献,心里特别开心。”
“后来,村里又有更多老人不甘落后,纷纷加入修建生态公园的队伍。”牛石其说,“没有人招呼,大家都跟相约好了一样,早晨公鸡打过头鸣,大家就往山上走,有的帮着搬石头,有的帮着植树种花,不到6年时间,一个依山而建的生态公园就呈现在村民眼前。”
给乡村注入振兴“动力”
“我们村60岁以上老人就占了14%,没想到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壮举,真是我们的福气。”陈录付说,“疫情期间,父老乡亲不能串门、聚集,大家不约而同沿着他们修好的山路游览生态公园,躲避疫情、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生态公园为白芟村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老人们又以石为笔,在生态公园内的半山腰上用山石砌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以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这也成为了公园内一道红色景观。”陈录付说,老人们把钱陆陆续续都花费在了生态公园的修建上,儿女们也理解老人们的初衷,知道他们是想发挥余热,便没人再阻拦。
山上还摆放着一堆堆石材,接下来,老人们琢磨着给公园修建几个亭子,把山上的溶洞开发出来,打造成景点。“都一把年纪了,能活多久,就干多久。”牛石其说,现在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老人也没什么可忧虑的,就考虑着如何回报社会吧,给后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
如今,生态公园里生机盎然。望着广阔的绿色山坡,牛子吉忍不地住赞叹:“等生态公园附近的国道修通,村里村外会变得更美,到时希望大家来白芟村做客。”
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昆 刘圆圆/文 邱勇慧/影
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