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育儿书毒害的父母那些被育儿鸡汤逼疯的中
2024年09月10日 风云资讯
题图:《妈妈再爱我一次》
妈妈们都疯了。
这也不是我个人的感受,是当下普遍的感觉。
我的好友卢克,前两天给我看他的朋友圈,一个妈妈发的:
卢克有些迷惑,孩子姥姥不过是想看看自己的外甥女,怎么就成“老毒物”了?
自然,孩子在忙,不愿对话,也情有可原。而姥姥思念心切,祭出“抛弃大法”,也不难理解——她们那代人,大抵就是这样过来的。
也许这个妈妈小时候深受上一代的毒害,现在她成人了,发奋学习了很多鸡汤,掌握了很多理论,比如这个“抛弃威胁”,肯定属于要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
问题是,你率领着自己的女儿,直接当面怼自己妈,这就不是对女儿的另一种毒害了?
育儿这种事情,向来都是一代有一代的说法,谁能保证自己就永远正确呢?你怎么知道,你的女儿长大后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吐槽你是老毒物?真到那一天的话,你又将作何感想?
卢克有一些直男式的不解:本来是和睦温馨的天伦之乐,就算有些小冲突,完全可以一笑而过。
何必因为某种“理论”,搞得如此极端?这样的家庭关系实在疯狂。
没有谁天生就会当妈,妈妈们的确很难。特别是做一个受人尊敬游刃有余的新时代妈妈,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难,指的是实际操作中的难。
毕竟如果只是纯理论的话,谁还没看过两本育儿书,喝过几碗育儿鸡汤呢?
很多妈妈,怀孕时就买了诸如《XXX育儿经》,《XXX亲密育儿百科》这样的书,每天如同准备考试一般在书上记笔记,写心得。
况且现在信息传播便捷,只要打开手机,就会有无数的育儿专家,养娃公众号争着抢着教你如何做妈妈,还有无数的妈妈群向你贩卖焦虑,指点迷津。
这样一圈学习下来,等到孩子出生,所谓的新手妈妈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加V认证的育儿专家,大谈什么“自由与规矩”“高需求宝宝的心理营造”“亲子关系与教养的探讨”,尽管你的孩子也仅仅刚刚出生而已。
你还不能质疑,那可是从付费才能进入的,拥有心理学专家每周讲课几次的“高级”妈妈群里学来的。
可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古今中外的育儿理论,结果如何?结果就是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迷惑行为大赏。
公园里,一个妈妈一只手推着车,一只手紧握手机,眉头紧锁地在屏幕上不停滑动,她正在学习“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她学得浑然忘我,已经全然忘记了她那个正等待着“高质量陪伴”的宝宝此刻正坐在婴儿车里,无聊地吃着手指头望着天。
商场里,一个2岁的小朋友不停哭闹,他的妈妈大概是牢记了鸡汤的教诲——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进行有效沟通。于是不停地问,你想要什么?你到底要怎样?你倒是说啊!
孩子那么小,哪里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也许就是有点不舒服,抱起来轻轻拍一拍,哄一哄,不比一味的单向“沟通”要更有效?
游乐场里,一个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他的妈妈在一旁冷漠相对,置若罔闻。因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说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就会爬起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更加的独立自强。
怕只怕,这套早已被证伪的理论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只会导致孩子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只能说这年头砖家们炖的鸡汤实在太多,妈妈都快不够用了。于是只好几种鸡汤混在一起对着妈妈们猛灌,直到把她们灌得个个不疯魔不成活。
很多人都被这样的鸡汤感动过,某心理学家说,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专家最后总结,正是这位母亲对孩子们的耐心和信心,毫不吝啬的微笑和赞许,才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啊。
我的同事Gloria对这种鸡汤最为受用。无论老师怎么在班级群里@她,说孩子课堂捣乱,作业不做。她一概不理,每天就是对着孩子拍花式彩虹屁。
孩子自信心爆棚,就是月考成绩已经到了“须努力”的边缘。这样下去,别说清华了,连上高中都成问题。
Gloria气得胸口痛,孩子却依旧我行我素,她一方面恨得要给他一顿胖揍,另一方面又不敢大声批评一句,生怕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左右为难,真是要憋出内伤的节奏。
卢克的老婆走的又是另一个极端。她喜欢喝那种加了很多辣椒的鸡汤,比如标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这样式的。
里面说了,打屁股可以活血化瘀,释放肾上腺素,增强免疫力。哭泣还可以增大肺活量,让大脑获得更多氧气。这样孩子就会竖起耳朵仔细听你讲,还能学会察言观色,从此就会主动接受妈妈的教导。
卢克老婆看得热血沸腾如获至宝,立刻去网上买了戒尺和鸡毛掸子。孩子只要顶嘴或者不合母意就直接家法伺候。孩子说妈妈你怎么一点道理都不讲,一言不合就打人呢。
妈妈的回答倒也简单有力:我打你又不是让你成才,我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
唉,这个世界太疯狂,亲妈一秒变后娘。
其实吧,我都能理解。面对这个可爱的小天使,我们的未来,谁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却总是不得其法,被网上的各种鸡汤,搞得战战兢兢,走路也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
你看,专家们又说了,对待孩子,必须得小心翼翼,因为家长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一个举动,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鸡汤这种东西,偶尔看看陶冶情操,倒也无妨。如果真的完全照搬,恐怕后果难以预料。
理由很简单,鸡汤们的一大特点就是错误归因。
比如上面清华的故事,就算是真的,妈妈“骗”孩子也不会是必要条件,最多是个辅助。更多的,还有孩子本身的智商以及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在起着作用,怎么能直接简化成“骗”就能把孩子“骗”进清华呢?
实际上,根本没什么可以复制粘贴的教育之道。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身高体重甚至于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那些所谓的万能鸡汤,大概率是没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狗皮膏药。
放下手机吧,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这个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陌生而真实的灵魂,摸索建立出一套只属于你们家的不足与外人道的家庭哲学和育儿逻辑。
也许这样,妈妈们才能早日获得内心的love and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