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深化学习

东方美景里养狗的地方朱鹮住在家门口

2024年11月14日 风云资讯

“朱鹮出门了!”

“朱鹮回家了!”

5月17日,儿子、儿媳上班后,家住洋县贯溪镇梁家村的冉萍萍像往常一样坐在窗前,看护窗外的鸟巢,等待出门觅食的鹮爸鹮妈。“小朱鹮渴了没,饿了没?附近有没有蛇?我每天都操心得很。”冉萍萍告诉记者,“再过1个月,幼鸟就要初飞了,我既紧张又高兴。它就像我的孙子,让我非常牵挂。”

4年前,一对朱鹮夫妇精挑细选,把巢筑在冉萍萍家门口的一棵松树上,从此和冉萍萍一家结下了缘分。

朱鹮是念旧的鸟类,轻易不会弃巢。自那时起,它们与冉萍萍一家相伴,成为密不可分的“家人”。

冉萍萍只是众多与朱鹮和谐相处的村民中的一员。当地居民的活动和大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在长期共处中,不仅形成了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也维持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朱鹮栖息地,群众因为爱护朱鹮、保护朱鹮,从有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回报的故事不断上演,演绎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助互惠的佳话。

人与朱鹮比邻而居

行走在汉中市区周边,不经意间,会有一抹白红色自天空掠过。这一抹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色彩,便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宝石”——朱鹮。

5月16日,宁强县高寨子街道何家院村村民周淑娥正在稻田里拔草。在她身后几米,两只朱鹮优哉游哉地散步,旁若无人,不时靠近觅食。

“这对朱鹮的巢就在附近,经常来我的地里找泥鳅和虫子吃。时间久了,见我不驱赶,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会跟在我后面捡吃的,不太怕我。”周淑娥笑着说。

“如果你仔细观察朱鹮的营巢地点,会发现它们最喜欢在居民房子周围营巢,而且附近会有农田和水库。”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工作人员邵华鑫告诉记者,朱鹮的繁殖周期和人类农业活动也是息息相关的。每年4月到5月,朱鹮产卵到幼鸟准备初飞期间,成体朱鹮身体相对虚弱,但对食物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期间正值水稻种植季,农民刚开始蓄水和翻整稻田,地里的虫子和虫卵被刨出来,为朱鹮提供了大量食物。等到七八月,田间的水稻已经长高、长密,进不去田地的朱鹮有了更强的飞行能力,会到周边的水库和河流觅食。

鸟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鸟。洋县人已习惯与朱鹮相伴的日子,在田里耕种时,朱鹮在身后觅食,人进一步,鸟就跟一步;房前屋后的大树上,朱鹮“安营扎寨”;在有水的地方,常能看到朱鹮展翅腾空的景象……

“因为朱鹮胆子小,洋县很少有人养狗,赶上婚丧嫁娶,也不燃放鞭炮,避免吓到朱鹮。我们对朱鹮的爱护体现在每一处细节里。”邵华鑫告诉记者,“在这里,人与朱鹮比邻而居。”

共建共管、协同保护

“哪里有朱鹮?怎么找朱鹮?刚当上巡护员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片区一无所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龙亭保护站副站长罗元一回忆4年前刚来保护区工作时的场景,“那时候,蔡河村村民宋中谏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在片区里一圈一圈地转,让我尽快熟悉工作。是他为我打开了‘朱鹮世界’的大门。他心里装着一本‘朱鹮百科全书’,并把这本书传给了我。”

信息是朱鹮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石。每年朱鹮繁殖季,罗元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护和记录。他负责的两个镇面积330平方公里,分布着81个朱鹮巢,光是把所有的巢巡护一遍就需要10天左右。哪里有新巢、哪些旧巢被废弃了、每个巢里有几只卵、孵化出多少朱鹮……这些信息都要烂熟于心。

朱鹮在哪里,没有人比长期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更清楚。“有的朱鹮巢位置非常‘刁钻’,必须站在特定的地方、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这种隐秘的巢,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帮助,保护站工作人员是不可能找到的。”罗元一告诉记者。

在朱鹮保护工作中,陕西坚持保护机构主导、群众参与的共建共管、协同保护模式,通过宣传引导、改善基础设施、扶持绿色产业等措施,全面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朱鹮保护的积极性,并吸纳部分村民作为信息员,参与朱鹮巢区、夜宿地和重要觅食地监测与巡护工作。

宋中谏就是这些信息员中的一员,他担任这个公益职务已有15年。跟朱鹮打了几十年交道,宋中谏对朱鹮的习性了如指掌。“只要抬眼看到朱鹮飞过,我就能顺着方向找到朱鹮的巢。”他告诉记者,“去年,我和100多人一起参与了朱鹮夜宿地调查。那个场景,让我至今想起来仍感到很激动。”

2023年,已经72岁的宋中谏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卸下了信息员的工作,但保护朱鹮的使命感一直在他身上:发现打鸟的人,他上前劝阻;看见病恹恹的朱鹮,他主动救助;有朱鹮遇险,他第一时间给保护站打电话……他与众多群众一起呵护着“东方宝石”。

如今,洋县活跃着20多位信息员,他们大多居住在朱鹮的夜宿地和觅食地附近,成为朱鹮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鹮乡新职业

“出鸟率”“鸟点”……近些年,这些新名词在游客嘴里频频出现。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大批观鸟爱好者、摄影师、旅行团陆续抵达汉中观赏朱鹮、拍摄朱鹮。

观鸟、拍鸟,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朱鹮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和爱鸟意识深入人心,洋县吸引了大量热爱朱鹮的观鸟爱好者。

观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群众收入的增加,并催生出了一种新的职业:鸟导。

鸟导的工作是专职服务当地的观鸟游客。游客不知道朱鹮在哪里,鸟导带领他们寻鸟;游客经验不足,对朱鹮了解不多,鸟导给他们讲解鸟类的习性和辨别方法;游客观鸟、拍鸟需要长期驻扎在本地,鸟导为他们提供交通、住宿和送餐服务……

苏中强就是一名洋县的鸟导。为了方便观鸟人拍摄,他在朱鹮聚集地打造了一个“观鸟拍鸟点”。

“这个点可不能随便弄,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能影响鸟。”苏中强告诉记者,“观鸟拍鸟点”首先要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要尽量伪装得自然。他在“观鸟拍鸟点”外围挂上布条,将其尽量隐藏起来,并规定游客拍摄时不得大声喧哗,不得乱扔垃圾。

“朱鹮带给我们的好处体现在方方面面。光是当鸟导,我月收入就能有4000元,旺季还能更高。”苏中强告诉记者,发现朱鹮后,他们的稻田不再使用农药、化肥,虽然稻米产量减少了,但因此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收入不减反增!

借着朱鹮保护带来的好生态,洋县还打造了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有机产业园——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目前,园区落户企业16家,初步形成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3条产业链,涵盖15大类111种产品。截至2023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36.7亿元。(记者 申东昕)

种子科技期刊

现代农业研究官网

养生保健指南官网

艺术评鉴杂志社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

环球首映官网

电脑采购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