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游藤卫矛

笔架山养狗好不好他按下快门为鼓浪屿写诗光

2024年11月14日 风云资讯

肩背相机,咔嚓,记录“今天鼓浪屿”。

打开电脑,精修,恢复“百年鼓浪屿”。

躲在暗房里,是他回归故乡后,最常做的事。

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有他一份功劳。

台海网9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沈威/图 叶允平/制图 见习记者 曾宇姗 通讯员 夏思萱)他叫白桦,在鼓浪屿出生长大,八十年代移民去香港。2008年申遗之初重回鼓浪屿,加入“申遗大军”,用手中的相机为“鼓浪屿写诗”。

白桦说,无论走到哪里,鼓浪屿都是他的家,他在这里看到幸福的模样,这座让世界倾心的小岛,值得他一辈子守护。

回故乡倾心小岛在这里看到幸福

鼓浪屿笔架山的向阳坡面上,有四幢欧式别墅,建于百多年前,统称为“杨家园”。杨家是岛上的名门望族,子嗣众多。

白桦,生于上世纪60年代,其母是杨家后人。鼓新路27号是母亲的娘家,白桦在那里出生、长大。

彼时的鼓浪屿,温馨、静雅、淳朴。黄昏散步,路遇邻里,热络地招呼;不远处庭院,传来悠扬琴声。“岛上的邻里十分熟悉,十几个小伙伴常一起玩耍。”白桦从小就对拍照感兴趣,“婶婶是记者,有一台照相机,每每回到鼓浪屿家中,婶婶便会挂起床单当背景,为岛上人拍照。”这一幕,成了白桦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画面。

上世纪80年代,白桦跟随父母移民去了香港,从此,鼓浪屿成为记忆中的故乡。

但告别故乡十余载,白桦与鼓浪屿的情谊从未断过。1995年,他回厦门投资办厂,开始香港、厦门两地跑的日子。

1996年,他大部分时间留在了厦门。有空了,就上岛转转,找找老朋友。从那一刻起,他与这座小岛,再次紧密相连。

鼓浪屿的旧貌与新颜

捐老照片助申遗为琴岛搭建桥梁

2008年,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启漫漫9年申遗路。也是那年,白桦回厦定居,同他一起回来的,有家人,还有上千张鼓浪屿老照片。

他和许多申遗专家一样,发挥各自所长,把上百张票证拿给专家组,有户口本、养狗证,也有老别墅、家族合影。这些老照片,被白桦视若珍宝。

小小的鼓浪屿,有上千幢老别墅,别墅后人大多旅居海外,白桦通过各种海外侨胞的关系,联系上别墅的后人,搭建起侨民与鼓浪屿之间的桥梁。

“杨家后人决定捐出杨家园四栋洋楼中最华丽的忠权楼,我身处厦门就帮忙四处奔波,全权代办这件事。”白桦说,目前捐赠进展还算顺利。

对于白桦的付出,厦门市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感谢:“鼓浪屿申遗成功,有您的付出和努力,在此深表敬意。”

申遗成功了,可白桦没有离开鼓浪屿,他加入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继续拍照、修复老照片。“这些老照片都是鼓浪屿的宝贵财富……”

前不久,白桦还参与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鼓浪屿记忆”。群里都是老鼓浪屿人,有的已旅居海外多年,但仍不忘这份故乡情。“我们都深爱着鼓浪屿,爱自己的家乡,无论身在厦门,还是远在异国他乡,都想为鼓浪屿出一份力。”白桦说。

观察

看得见的小岛颜值

福厦动车开通后,游客大军涌入,鼓浪屿变得狼狈、嘈杂,白桦看得心疼。

一系列申遗整治提升后,那个熟悉的鼓浪屿又回来了。在这里,白桦再次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精心守护国家瑰宝,活态传承文化遗产,白桦并不是一个人。鼓浪屿——共同家园,有你的付出,也有他的汗水。

素有“环境美容师”之称的环卫工人,把这座碧海中的小岛装扮得格外美丽,绿树掩映下,红瓦更加明丽。他们一次次弯下腰,一次次汗湿背,鼓浪屿洁净优雅、美丽动人,迎接着世界友人纷至沓来。“城市管理员”鼓浪屿城管大队,是“护岛”主力军,推进鼓浪屿两违治理、商业业态提升、外立面改造、户外广告清理、市容市貌整治,治理占道经营、油烟噪音扰民、随地倒污水等城市管理问题。他们呵护下的琴岛,颜值提高了,街巷安静,也干净了。

“文物安全排查小组”是文脉传承者,由鼓浪屿街道工作人员、专业安全员和社区网格员组成,对岛上近百处文保点进行安全大排查,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和自查自改承诺书,对辖区内的未定级文保点进行“星保评定”,强化文物保护机制,做到一点一档、一栋一案,推进文保点的建档保护。

申遗成功两年多以来,思明区的党员干部们用心地装点这座海上花园,在每个细节上,精雕细琢,力求“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密码

人人参与守护鼓浪屿之“魂”

助力鼓浪屿,人人参与其中,让世界瑰宝更加闪亮。

数据统计,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

文物保护的复杂情况,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据了解,早在2016年10月,思明区就发起“文物守护认领”行动,认领文物的志愿者,每个月要对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他们穿梭在鼓浪屿大街小巷,跨越时空,望见历史之河,在保护中凝望文物的面容。

与此同时,思明区还成立思明区文物寻根志愿宣导团队,人人成为文物“代言人”,一方面邀请林聪明、廖宁、彭一万等厦门市的文史专家对志愿者进行面对面授课,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实地教学,在文物现场亲自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初心就是想保护文物,通过培训学习,更加明白文物不但要保护,还要传承和发展。”一位志愿者表示,之前只是拍拍文物照片,全面学习后,储备了不少可以讲解的文物信息和知识点,为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传承其中蕴含的城市文脉。

科海故事博览编辑部

现代营销电话

中兽医学

管理学家

河南农业杂志社

喜剧世界邮箱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