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现代免税店

养狗为什么要吃草泥我们的父亲

2024年11月14日 风云资讯

#父亲节说出你的爱#

那个时候,记得是一九七几年的隆冬季节的事了,我也是三、四岁的样子,也依稀懂得一些事情,为了生活的好一点,父亲写信让我们去新疆找他,母亲就带着姐姐、我和在新疆亲戚家的孩子一同从老家四川安岳出发,提着大包小包的,千里迢迢去到新疆塔城市(当时是塔城县),寻找在那里投靠亲戚的我们的父亲。

我们一路艰辛,一路辗转,经过火车、汽车、马车、爬犁子等交通工具,大字不识的母亲说“我们每个人鼻子底下都有一张嘴,那就是路”,就这样,母亲靠着嘴下的这条路,坚持多问、多打听,顺利地将貌似“叫花子”一样的我们带到了塔城县的喀拉哈巴克乡政府。

说到这,还有一个插曲,让我们至今难忘,当我们快到塔城经过托里庙尔沟边防检查站时,检查站规定不让那些“盲流”到处跑,怕影响边防安全,如果没有户口或没有具体投奔对象的,就要被原路遣返送回老家的。为了能精准识别本地人和“盲流”之间的区别,边防检查人员就逐个问我们“爬犁有几个轱辘”! 答对了的放行,答错了的返回。 当时,除了母亲大人外,我们几个小孩子肯定不知道,也怕的要命! 更没有见过什么是“爬犁子”了!世界那么大,我们刚出的远门,母亲也是不知道的,肯定就随便答了一下: 爬犁有四个轱辘,或者不知道。肯定是答错了。检查站人员说我们就是“盲流”,要遣返我们回老家,我们几个肯定是不愿意走的了,而且哭作一团! 好说歹说,边防检查人员就问我们到塔城干什么?有没有投奔的什么人?人在什么地方等等? 被吓到了的母亲,好久才慢慢缓过神来说出亲戚彭大爷在塔城县喀拉哈巴克乡政府工作,父亲就在他们家落脚,我们一起的那个孩子就是那亲戚家的儿子,通过边防上的手摇电话,电话打到地方,经过多方才确认了我们的关系,答应放我们过去,但要我们的亲戚彭大爷和父亲过三天后,再到乡政府收留所领人(当时,庙尔沟到喀拉哈巴克乡政府距离160公里,但路不好,又是冬天,要走两天多时间)。

几天以后,父亲到收留所见到了我们,我们一家相拥而泣,激动不已,只记得父亲摸了一下我的头,似乎在说,你们辛苦了!

通过这件事,父亲对我们今后日子的安排,有了新的想法,也有了初步打算。

彭大爷在喀拉哈巴克乡政府工作,但他的家在塔城16公里处的“老鸹庄”,据说那里绿树成荫,老鸹成群,每当老鸹们飞起来时,黑压压一片,都会遮住太阳,人们都说老鸹不好、不吉利,为了撵走老鸹,所以砍了不少榆树,但“老鸹庄”之名还是流传了下来。亲戚彭大爷每天他都要骑马上下班,遇到天气不好,有时候也不回来住,父亲是投奔彭大爷来的,不好长期住在他家里,怎么办呢!

为了我们这个家,我们的父亲决定自己建房,在什么地方建? 怎么建? 什么材料都没有啊!

父亲将目标锁定在彭大爷家房屋后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开春不久的一天,父亲和母亲(姐姐和我就是凑热闹)带上铁锨、坎土曼、十字镐、扁担水桶、开水和冷馒头等,选了一处向阳的坡地,开始向下挖土,经过简单规划,挖出长约四米、宽三米、深两米的一座地下沟槽,向彭大爷家借来盖房子用的领子、椽子,铺上从南湖割来晒干后编扎成捆的厚厚芦苇,再一遍又一遍铺上带麦秆的草泥,周边修好防水渠,用土块垒好烟冲、锅灶,用炕面子盘好土炕,父亲自己动手用锯子,榔头,将量好的木棍钉成天窗,房门,做好出门台阶及防狼和野兽的设施,我们一家四口在塔城的家就这样落成了,当“地窝子”烟冲里冒出那第一缕炊烟时,我们也渐渐融入到了那个叫作“老鸹庄”的小山村里。

村民对能在山坡上挖“地窝子”住的我们,都很佩服,更佩服我们的父亲,说他能干,有思想。都帮着说好话,要求村上把我们留下来,给我们办户口,让姐姐和我在村小学上学,让我们一家尽快结束“盲流”生活。

安居才能乐业~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父亲没有让“老鸹庄”的乡亲们失望,没有给亲戚彭大爷丢脸,在后来的几年里,我们的父亲自己动手作木工活,为村小学校作黑板、作课桌椅板凳、作门窗、作篮球架等,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有一年,喀拉哈巴克乡中心学校招有指标的语文教师,本来就是高小毕业的我们的父亲,很顺利就通过了笔试面试,在得知工资只有80元时,我们的父亲犹豫了,一家四口人,靠这点工资肯定不够用啊! 最后我们的父亲还是决定不去当老师了。

在距离喀拉哈巴克乡不远的光明二队有一处采石场,虽然危险,但听说工资高一些,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问题,可能危险系数太大,去的人相对不多,我们的父亲自然就顺利通过了面试,在采石场一干就好几年,采石主要是用来盖房子打地基之用,工作中,我们的父亲勤劳肯干,口碑不错,认识了一些基建方面的老板,慢慢对基建建房有了一些了解,后来就组织村里的村民一起,先在公社及乡周边承揽工程,慢慢到塔城县城里承揽工程,由于我们的父亲责任心强、工程质量有保证、信誉口碑好,让他们承揽工程项目的单位及个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村里的收入增加了,自然,我们家的生活也有了大的改变。

不久,我们的父亲就让我们脱离了“地窝子”的艰难岁月,住上了和当地村民一样的“四合院”,可以养牛养羊、养猪养狗、养鸡养鸭、植树种菜房前屋后都有的那种菜园子。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在这如歌的岁月里, 我们家又相继增添了两个妹妹,我们的父母亲带着我们早已从那个叫作“老鸹庄”的小山村搬离出来,搬到了县城居住,搬到了老家和大城市。正如“落叶归根”一样,我们的父母亲都相继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奋斗史,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来时之路,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如今,党的政策那么好! 我们姊妹几个都过上了好日子,虽然这都是党的恩情! 但我们还是要说: 我们的老父亲老母亲! 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你们是我们永远的爱!

广东蚕业邮箱

体育时空杂志

商场现代化杂志社

康颐期刊官网

科学与财富

装备制造技术电话

文学少年编辑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