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裕溪养狗场地址三十载依依人鸟情
2024年11月14日 风云资讯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在松阳县裕溪乡霭溪村田寮自然村里,村民袁林伟的家隐匿于苍翠茂密的树林中,单门独户,三面环山。
今年5月20日晚上7时许,当袁林伟走到屋外查看每天站在家门口竹子上的雏鹰时,却发现它们已经不见了。他赶忙把这个消息告诉屋里的父母:“最后一只小猫头鹰也飞走了。”“又得再等一年,才能再见到这些小家伙了。”母亲程水凤的语气充满留恋。
每年5月中下旬,袁林伟和父母之间都会有类似的对话,不知不觉已经延续了30年。
“出窝,明年再来!”这是袁林伟在朋友圈留下的“告白”。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一代代猫头鹰每年如期而至,在袁林伟家繁衍后代后又回归大自然的动人故事。
31年只“缺席”过一次
“每年春节后不久,就会有一对猫头鹰飞到我家,下蛋孵蛋,雏鹰在20-30天后出窝,出窝一个星期左右就会飞走,第二年又会回来。早些年,主屋右侧有间用来养猪的老房子,猫头鹰就在猪圈上的稻草堆里做了窝。后来我们在主屋上搭了个阁楼,猫头鹰就每年在阁楼的一根房梁里下蛋孵蛋。”袁林伟的父亲袁荣土今年68岁,他说,前前后后加起来,猫头鹰来袁家阁楼已经30年了,共有100多只雏鹰在袁家祖孙四代的呵护下,展翅飞向远方。
猫头鹰第一次“现身”,让袁林伟乃至全村的孩子都雀跃不已,那是在1989年。
“小时候,我在家经常听到附近传来猫头鹰的叫声,但很少亲眼看见它们。所以当我第一次在猪圈墙边的地上看到掉落的小猫头鹰时,觉得太新奇了。”今年39岁的袁林伟,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可能因为刚出窝,小猫头鹰还飞不稳,所以掉到了地上。那时候我还没上学,想把小猫头鹰抱起来玩,但爷爷很快制止了我,还告诉我猫头鹰是捕鼠能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要保护它们。”
袁林伟家门口发现猫头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孩子们纷纷跑到他家来看猫头鹰。“四五个小孩连着几天跑来看猫头鹰,还想抓着玩,我们不让,只准他们远远地看。”袁荣土说,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来打扰猫头鹰,小猫头鹰也很快长大,陆续飞走了。
“第二年差不多的时间,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念叨,猫头鹰会不会再来。”连续一个多星期,袁林伟和父母每天都往屋外跑好几趟,寻找猫头鹰的踪迹,但遗憾的是,这一年,猫头鹰没有出现。“当时我想,可能它们只来一次,后会无期了。”
没想到第三年,猫头鹰又给袁林伟一家带来了惊喜。而这份喜悦,从那时起从未间断,一直延续到今年。
“第二年猫头鹰没有来,我们总觉得是因为头一年村里孩子来玩闹影响了它们,所以从那以后,我们也有意识地不和外人提起这件事。”猫头鹰来“落户”,袁林伟一家不再对外人提及,他们也尽量不去打扰猫头鹰。
每年2月到5月,天快黑的时候,在袁林伟家里,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祖父袁根法、父亲袁荣土久久地坐在大厅里仰头看着猫头鹰,袁林伟端着饭碗,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看着屋檐上的猫头鹰,而程水凤则总是洗着碗,又忍不住跑出来看几眼猫头鹰……
今年端午节假期,当大女儿、二女儿带着孩子专程来看出窝的小猫头鹰时,袁荣土又开始向孙辈们念叨:“你们只能看,可不能伸手摸啊,要是吓着了猫头鹰,它们今后可就不来咱们家了。”
于是,外孙、外孙女们也开始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盯着猫头鹰看。这远远的注视,成了祖孙四代的默契,坚持不懈的守护接力,从袁根法传给袁荣土,再从袁荣土传给儿女,如今又传到了孙辈。
为了它三次放弃建新房
“猫头鹰在下蛋和孵蛋时发出的叫声不一样,每天晚上睡觉时,我都能听到它们在房梁走来走去的声音。”20多年前,袁林伟住进了阁楼南面的小隔间,猫头鹰也转移到隔间的房梁里下蛋孵蛋,每年有三个多月的夜晚,他都是和猫头鹰一起度过的。“是猫头鹰陪着我长大。”
每天天黑后,趴在阁楼阳台上看站在屋檐上的猫头鹰,是袁林伟儿时最常做的事。“大猫头鹰有时会站在屋檐上,有时会在房梁口子上只探出半个脑袋,每次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袁林伟说,有时他会和猫头鹰“比赛”看谁站得久,但每次都是自己认输。
渐渐地,也不知是不是猫头鹰和袁林伟一家熟悉了的原因,无论是大猫头鹰还是雏鹰,都开始在阁楼里四处活动。
“这也是无意中发现的。有一次我上楼拿东西,发现它们在阁楼的楼板上来回踱步。后来,我们在楼下要是听到楼上有声响,就知道是它们出动了。”袁林伟说,听到声响,家人会忍不住跑上楼多看它们几眼。“阁楼里东西比较多,我们总担心它们被撞伤。有时我上楼看不到它们,就会在楼上转着圈来回走,每当走到它们身边时,它们就会发出‘噋咔噋咔’的声音,好像在告诉我它们就在那里,又像在和我捉迷藏。”
由于村里人家一直养狗,得知猫头鹰会在阁楼上活动后,家人担心狗会上楼伤害它们,于是,程水凤就在楼梯口处挡了一张蚕帘,这一挡就是20多年,即使是猫头鹰不在的日子里,蚕帘也一直架在楼梯口,虽然这给全家人上下楼添了一道障碍,但谁也没觉得麻烦,“移动蚕帘成了全家人上下楼的习惯,也随时提醒我们,这里也是猫头鹰的‘家’。”袁林伟说。
这么多年来,袁林伟一家不遗余力守护着猫头鹰,曾三次因为猫头鹰而不想拆除老屋建新房。
第一次是在十几年前,田寮自然村为村民们集中建房。“如果我们拆了老屋搬走,猫头鹰就找不回‘老地方’安家了,所以当时我们没有考虑建新房。”袁荣土说。
“第二次是在去年,我叔叔建议我们在距老屋不远的地方一起建新房,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但父母和我商量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们都舍不得猫头鹰。”袁林伟说,现在一家人住的房子已有40多年房龄,今年有人建议袁家拆了老屋去县城买房或去村里集聚地建房,这样可以拿到奖励或补贴,“但我们在这个家里几十年陪着一代又一代猫头鹰繁衍生息,谁也不忍心拆。”
三个月的时光装满一年的思念
今年5月18日晚上5时许,一只小猫头鹰从阁楼飞了出来,落在屋前的一个旧车轮上。袁林伟发现后,时不时走出屋子张望,确保它安然无恙。当发现它飞到了屋前的茶田里时,袁林伟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小心翼翼把它抱回了阁楼。“它太小了,反应速度不够快,要是村里的狗跑到茶田里,可能会伤害它。”袁林伟的这份细心,源于他时隔多年又重新开始和猫头鹰朝夕相处,“对它们倍加呵护,也更珍惜这短暂的相处时光。”
“读高中后,我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只能通过电话从父母口中了解猫头鹰的近况。后来我又回到村里,每年猫头鹰飞回来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多去看看它们。”2017年,袁林伟回村担任网格员,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拍摄照片记录猫头鹰在自己家的日子。“用镜头记录它们的生活点滴,既是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也是希望提醒更多人善待鸟类,善待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也正因为如此,袁林伟家的这群特殊“客人”,才得以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虽然他们从不对外声张,但我知道猫头鹰每年都会到他们家‘住’一阵。”霭溪村党组织书记陈烨说,“我也曾去过袁家几次,总能听见它们的叫声,但很少亲眼看见,老袁一家把它们保护得很妥帖。”
2018年是袁林伟家飞出小猫头鹰较多的一年,一对猫头鹰孵化了4只雏鹰。
“猫头鹰很警惕,一般都是一只外出觅食,另一只负责在巢内保护雏鹰,但在2018年,两只大猫头鹰经常同时留在家里,一大家子在梁上来回踱步,场面特别壮观。”袁林伟说,当时有亲戚和村民听说了这消息,都带着孩子来看猫头鹰,但每当有人来,一家人都会在一旁守着,一来担心猫头鹰的利爪伤到孩子,二来担心孩子们伤害到猫头鹰,“30年来,100多只雏鹰在我们家出生,没有一只夭折,我会一直守护它们,它们就是我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