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需要悟性悟性是学习的灵魂22浅析学习
2024年11月14日 风云资讯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继续来和大家聊悟性的话题,上期内容我们讨论到了学习的情境,今天的讨论要在上期内容的基础之上再往前推进一步,我们来说说学生在进入学习的情境之后的表现,通过对这些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在悟性这个维度上进行分类。
当一个学生能够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那么基本上可以说高中的学习他就算是入门了。老师和家长能够看到学生最初的表现是成绩或者是时好时坏或者停滞不前,我们以数学成绩为例,这里说的成绩一般都是在九十分及以上的。对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如下两点:一是学生确实存在考出好成绩的可能,因为很多丢分的原因都在于细节上的错误或者疏忽;二是把成绩进一步稳定下来或者提升一步这样的想法很难实现,总是感觉中间隔着什么东西,经过长期的自主学习和调整学生和家长都会发现那个中间隔着的东西好像和学习不直接相关但却又真实的影响着学习。到这里我们就把学生区分出了第一类,也就是说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虽然入了门,但在朝向更好方向努力的过程中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举个例子,比如要证明直线a和已知平面平行,本来的章法是要在已知平面内找一条直线b和直线a平行,之后再说直线b在平面内、直线a在平面外所以线面平行。但有同学是这么证的,先通过已知条件找到一条直线c和已知直线a平行,然后再去证明直线c在那个面内。因为这位同学注意到题目中直线c与已知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这位同学的思路是用空间向量,求过直线c的某个平面的法向量,之后求已知平面的法向量,两个法向量共线,说明两个平面平行,因为两个平行平面有公共点,所以两个平面重合,所以直线c在已知平面内。
我说他的想法不对:首先高中课本上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那一节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中的黑体字叫做公理,而后面关于平行的黑体字叫做平行的判定定理,所谓“判定”是指当题目中的条件具备了判定定理的标准我们才能去说它平行关系成立。其次我们简单来说二者的关系就是用公理经过严格证明可以推导判定定理,进而这样的判定定理可以和空间向量这项技术一一对应。但至少高中阶段没有人告诉我们说空间向量这项技术可以推公理。也就是说该同学的错误就好像是用2-1=1去证明1+1=2,这显然是一种逻辑上的循环而不是高中数学意义上的几何证明。
这位同学所遇到的问题比较隐晦,其实更多时候这类学生遇到的问题没有这么隐晦,但究其根本是一样的都算是章法不明。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遇到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原因就在于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不能准确地去区分自己的思考和章法之间的边界。当章法和自己的想法不是有机的融合而只是简单的混合,那么学习成绩提升所遇到的那一屏障就产生了。其实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反复磨练章法就可以了。但我们的同学却只用非理性泡沫对问题进行“合理化”的歪曲。所以这一类同学自然就不可能产生悟性,自然学习的成绩大多是呈上下波动的情形。
下面说第二类同学就是虽然对章法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准确,但不深究。这样的同学无论从上课的表现到课下的作业完成情况都说不出来什么,但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成绩停滞不前。要么一百左右,要么一百一左右,要么之前成绩在九十分以上,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掉到不及格,成绩虽然比较稳定不会继续降低,但绝没有继续提升的可能。这其中的原因不在于学习的方法不当,而在于缺乏对眼前问题的深入研究,当一个人对学习不深究自然很多深层的问题就暴露不出来,因而学生就表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姿态。和安于现状相对应的是他们往往深信自己会在最终的高考考场上超常发挥,以遮盖自己平时所犯的不起眼的小错误。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存在着隐患,原因在于只要大脑在运转它不去深究学习就一定会深究其他东西,所以这类同学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总是对学习之外的某一件事情很“执着”,而这里的“执着”只是因为大脑把运转的重心放到了这里,仅此而已。当然了这种种原因也都是通过非理性泡沫去向外表现的。到这里也就可以知道,第二类同学也是没办法去培养自己的悟性的。
举个例子,有这么一位同学学习的各项指标都不算差,基本上算是可塑造的那类学生。但他的心思却不在学习上,那干什么呢——养猫?他家长当然很着急和我就这个事情前后沟通了不少次,而且每一次通话都很长时间。我当时的想法是他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全在那个动物身上,只有把他的心思拉回来这个学习的事情才能继续。况且他也不是什么很差的学生,所以学习的动力和状态更重要。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原则,我和他就这个动物的问题展开谈话,而且是停课长谈的那种。
开始养猫我和他谈了两次,一次是刚得知这个事情的时候,另一次是因为他考试成绩上不去的时候。在那之后的大概两个月,他皮肤上出现猫癣,家里带着去看病折腾了很长时间,因为这个猫癣我和他谈了一次,随后又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和他谈了一次。大概又过了不到三个月猫死了,我和他谈了一次。他很伤心,但我还是在重申我的看法,就是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移情,学生是把对学习的漠视通过移情的方式转移到了一个外界对象的身上,所以我告诉他我不相信他对猫的那份“感情”是出于爱护动物,我的原话是“你对学习有多漠视,相应的你就会对你的猫多么‘一往情深’”。
这整个事情以及我和他之间的谈话,最后被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是无意义的,他还是在维持现状,我也只能让他尽快离开。虽然事情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其实这里的道理却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注意力要集中到学习上。
第三类同学其实是最常见的,诱因其实很多但表现是固定的,那就是“盲目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相信高考的每一个场景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举个例子,有一年过春节之前我接到一位高三学生家长的电话,大概的意思是我以后的课能不能在网上上,就是用手机视频上网课的那种,理由是节省上课来回路上的时间。这是家长第一次和我谈这个问题,我说上网课没效果,假如你真的很在意路上耽误时间还不如不来上课呢。这个事情没过多久,这位家长又给我打电话还是说这个事情,我就开始怀疑学生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虽然这次说话还是很平常,我的回答还是刚才的那个回答,但我总是隐隐约约感觉学生其实有想法。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给我打电话正式通知我学生不来上课了。这个电话证实了我之前的判断,这个学生肯定有想法。
随后我就开始梳理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个事情的起因应该是高三开始时我给他留的作业以及上课时候对他要求的改变。因为这位同学的成绩确实还不错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心性不够稳定,所以这样的成绩是承受不起压力或者焦虑的。也就是说除非高考那两个小时完全合他心意,没有压力、没有焦虑,否则数学成绩就会变成个随机数字。针对他的这个弱点,我给他留的作业不是去做题,而是课下去梳理,其实目的是想让他静下心来去经历自省这个过程,进而去发现自己深层的不足和问题。
比如讲完函数的这一章,我给他留的作业是把这一章题目中所有和函数性质有关的条件或者问题梳理一遍,也就是说什么条件就是告诉你单调性的,或者知道了单调性你就能知道什么条件,或者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可以用单调性来解决的。之后我给他讲了一些要求和总结梳理的章法,等等。但是这位同学给我交上来的东西其实就和那个整理听课笔记差不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认识和也没有形成的、有体系的框架。练了一段时间,就是寒假之前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虽然有好转,但这样的作业还是使他内心产生了一些想法,就是“老师总是让我在这做无用功,我成绩很好就应该做更难的题目,老师就应该听我的想法按照我的意思去安排课程内容”,当然这些想法他还没有直接和我说,但我隐隐约约是能感觉到的。
第二个事情就是我给他上课的时候,不管一个题的难易,只要他错了我就在课上给他时间让他自己检查和梳理。其实还是要逼着他去自省。可学生的想法是“就这么一个小错误你告诉我错在哪不就完了么,我下次注意就好了”。以上两个环节其实我给他设置的是同样的场景就是要逼着他静下心来去自省,可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是觉得来我这里上课就是浪费时间,在他看来这样的课就只配在网上上要么就不上。
我和这位家长最后一次通话是退学费,这位家长向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他的孩子最近的几次考试总是感觉思路理不清楚,这个题不是不会但就是考场上做不出来,只要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出了考场,他就全想起来了。这位家长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没有回答。
以上我们就把学生在产生悟性之前的状态分成了三大类,但其实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这三类混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状况会大量的消耗学生的精力降低学习的效率。我们总是开玩笑说“贫穷限制了想象”,而当我们的学生和家长穿着名牌、开着名车来我这里上课的时候我发现“贫穷依然限制着想象”,就是因为这里的“贫穷”他们自己看不出来。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聚在一起聊孩子的学习,都把关注的点放在外界,学习的资源如何如何、教师的资质如何如何等等,无论这些东西有无或者好坏其实都是外界的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没有多少家长会去真的审视自己的孩子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还欠缺哪些最基本的素养。学习中没有悟性实际上就意味着这个学生和那个优质的教育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说白了就是你如果 没有悟性,很多教育的东西就和你没关系。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个“起跑线”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