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素琴上海旧书摊上发现的482封旧书
2024年12月20日 风云资讯
482封陈年书信,60余万字点滴记述,20年光阴流转,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埋藏于时代尘烟下的人生往事?2013年,收藏家刘涛在上海的一家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一厚沓装订好的书信。10年后,这些旧书信背后的写信人终于“走到”了读者面前。
非虚构作品《素锦的香港往事》由中华书局新近推出,全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在1956年至1976年之间的482封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因生计所迫流落异乡的上海女子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和她所经历的艰难与悲喜。
《素锦的香港往事》 出版方提供
“我钟情收藏的专题是纸品,诸如名片、戏单、契约、账本、票证之类,见到这类物品,总想摩挲一番,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开始时,我特别着迷名人书信的收藏,但收获甚微。一是真假不好判断,不敢轻易出手;其次是要价很高,即使见到心仪的名人信札,也常因囊中羞涩而作罢。后来,许多书贩知道我喜欢收藏书信,就经常向我推荐民间书信。但当时我喜欢的还是名人书信。慢慢地,我逐渐感觉到,这些民间书信也是难得的史料,是很有价值的。从那以后,我把精力放到民间书信的收藏上,至今收藏了一百多个家族的书信,有的家族信件达上千封。”刘涛说。
多年过去,刘涛对和“素锦”相遇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是2013年11月,他在上海戏剧学院参加一个研修班期间,周末带着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学去文庙淘书,在市场东南角的台阶上,有家摊位上摆放着一厚沓装订好的书信,总计八册。每册封面上都标有书信的起止日期。摊主要价一千五百元,刘涛最终以九百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当时有个细节令他印象深刻,“当我决定要买这批书信时,摊主给自己的家人打了个电话,征得同意后,才卖给了我。”
素锦是上海人,生于1924年,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陆续生下三个孩子。1950年,章带着原配一家去了香港。百般无奈之下,素锦筹措了路费,只身赴港,希望要个说法,三个孩子由在上海的妹妹妹夫照顾。因种种原因,素锦在香港留了下来。在港期间,她省吃俭用,后来觅得工作,把生活费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1956年10月4日,素锦从上海经澳门抵达香港。她写给家人的信,从1956年10月5日开始,到1976年12月12日结束。这批书信还包括素锦的妹妹写给姐姐的书信底稿,共一百五十六封,二十余万字。姐妹间的往来书信,工笔描绘了二十年间上海与香港的社会生活细节。
《素锦的香港往事》 出版方提供
收藏素锦的这些书信后,刘涛尝试过种种方式寻找素锦的后人,始终没有结果。他说,书信作为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真实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但民间书信其实很难留存,也不容易进入“历史”。对自己收藏的一百多个家族书信如何发挥社会价值,他一度感到束手无策。后来受《寻找巴金的黛莉》《明星与素琴》等作品的启发,他开始尝试非虚构写作的路径。
2021年,刘涛和作家百合以素锦的书信为基础,在共同设定写作框架和写作视角之后,由百合执笔,完成了4万余字《素锦的香港往事》。这篇文章在《读库2202》刊登后,受到读者关注,并获2022年收获文学榜非虚构类第二名。“以真实书信作底,两位作者真切勾勒了女主人公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其间所历经的悲喜。叙述平实、朴素,对信札的呈现克制而恰切,读来历历在目,深受冲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如此点评。
中华书局编辑马燕也是因为这篇文章而与刘涛、百合取得联系的。经过讨论,大家商定将原本以横截面形式展现的素锦在香港的生活,以时间线纵向推进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
《素锦的香港往事》 出版方提供
“素锦的妹妹非常了不起,她替姐姐养大了三个孩子,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照顾着姐姐的情绪。最有意思的是,她居然把姐姐写给她的信全部收藏了起来,她自己写给姐姐的信也全都留了底。仿佛冥冥之中,她知道,未来很多年以后,一定会有人知道她们的故事。”为单行本的写作,百合再次阅读了所有信件,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到十四万字,不仅让读者看到一个更立体的素锦,同时折射出沪港两地二十年间的沧桑变化。
“审读稿件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关于香港史的学习。20世纪初的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开始繁荣。素锦在香港的二十年,从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到香港经济的腾飞,从香港的房价飙升到1973年的香港股灾,从1962年的香港水荒到令人闻之色变的台风‘温黛小姐’,桩桩件件都影响着素锦的生活。我也是从书稿里才了解到大陆与香港之间在过去几十年里相互扶持的过往。”马燕感到,这本书不仅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珍贵文献史料。
《素锦的香港往事》 出版方提供
被素锦打动的还有上海演员、导演陈冲。为更深入地了解素锦,她甚至把素锦当年看过的电影《飞女怀春》找来看了一遍。今年5月,百合、马燕、陈冲三人在上海陕西南路的一个露天咖啡厅见了面。对着素锦的信件,陈冲反复摩挲,惊叹不已。马燕猜测,最让陈冲着迷的应该还是素锦的个人成长,“生活的揉搓并没有让素锦沉沦,她反倒是从跌到底的人生中更深刻地洞察了世事。”
陈冲感叹,素锦不仅阅读那个年代的通俗小说如《琥珀》等,还喜欢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支撑素锦熬过人生很多艰难时刻。“从剪不断理还乱的七情六欲,到富有牺牲精神的爱;从无奈求生存的奔波,到阅读罗曼·罗兰时的感动和升华,这对姐妹长达二十年的通信,记载了时代洪流中一群小人物的梦想、命运和精神。”她为《素锦的香港往事》写下推荐语。
《素锦的香港往事》 出版方提供
来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