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观点

老人院子养花社旗县朱集镇齐庄村的齐德春老

2025年02月19日 风云资讯

社旗县朱集镇齐庄村齐德春老人,自一九七二年高中毕业后,虽没考上大学,但他应了那句老话"好马腿上劲,好小伙心上劲“,一心一意开始种花养花,也应了《朝阳沟》里银环那句话:“一来美化环境,二来增加收入。”力争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德春开始养花是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当时归生产队即集体所有,统筹种植,自己没有土地使用权,所以就在自己院内房前屋后种花养花。德春有个特点,为了四季有花,不种草木花,只种木本花。因草木花冬天会冻死。于是他听说哪有木本花且花期长,想方设法弄来栽种,插苗或嫁接,不达目誓不罢休。并立志要种花养花,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闲暇时,他把上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中《糜丘林》的一文,学了又学,看了又看,文中有对各样花果树木的培植方法和嫁接技术等内容,按德春自己的说法,这篇课文至少看有一百遍。因此他在大集体时期,在自己院内和房前屋后种有几十种花木。

随着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德春村里给每人分了“自留地”,他给家人商量将自留地的一半种植花木,卖给爱花赏花之人,增加些家庭收入。

爷爷、父母同意了他的观点,他就立即付诸于行动,让德春终生难忘的第一桶金是一九七四年,朱集街上姓梁的一家老太,弄个馍篓卖白面馍(白面在当时是稀罕物),两角钱一个,为了吸引顾客,想摆两盆夺目的红花放在馍篓边,于是找到德春家买两盆花,和一棵摇钱树,图个吉利,多少钱都行。

德养要价10元钱再加5个白面馍,梁老太没讨价还价一口答应,让德春一起去朱集街取馍,并当场掏给德春10元。这让德春欣喜若狂,凭自己的爱好和辛勤劳作,捞到价值不菲的第一桶金。

为此,德春还编了一段顺口溜:

摇钱树,两根枝,

每根枝上五个丫。

摇一摇,开金花,

要吃要穿都求它。

若问这树哪里有,

原来就是两只手。

因我家距离德春家只有两公里,成了他家的常客,我也非常爱花种花,没少买他的奇异花木,现在院内栽植的花果树木,大部分都是从德春那里“进口”的。

日月如梭,到了1980年,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的所有权属集体,使用权归个人。

德春家按人数承包了12.2亩,全家商量后,8亩栽培花木,剩下的4.2亩种植庄稼。德春这次又“海阔凭鱼跃”了,一边扩大种植花木规模,一边买回了花木培植书籍,特别是对各种花果的嫁接技术,进行了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了各种花果树木的生长习性、病虫害的防治,达到四季常青,四季花开,因我们这地方流传有“庭院栽花树,儿孙辈辈富”的说法,到他花圃地里买花的人络绎不绝。

为了方便客户,德春又在花圃地头搭起简易房,能做饭睡觉。他这种执着的精神真实感动了爱花的“上帝”,一亩地的花木经济收入按他的话说,是种庄稼的四倍不止,真是应了他编的顺口溜:摇钱树开金花,要吃要穿都求它,若问这树哪里有,原来就是两只手。充分说明了勤劳致富靠双手的道理。

德春为了扩大规模,把挨着他地北面族家兄弟的四亩地又承租过来,在这12亩地上要作大“文章”了,因距本村较近,征得城建部门同意后,将花圃地头的简易房拆除,率先建起了四间楼房,这样全家吃住都在这里了。

为了种好花木,他挖空了心思,考虑的有条有理。世上的一切事情真是名人所言:“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德春他将各种花木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栽培,而且立上牌子。一是药类,如丁香,栀子,金银花树,辛夷等;二是果木类,如金太阳杏、红丰杏、朱砂红桃、大白桃、冬桃、寿桃、黄金梨、皇冠梨、酥梨等;三是观赏类,如红、白、绿海棠树,红白玉兰树,红白黄桂花树,山楂花梅花等,特别是果木类,一棵树上能嫁接n样果实,桃梨杏相互嫁接。德春的嫁接技术称得上一流,接一枝活一枝。

我问他嫁接方法,他说必须要实践,光说不行,有热沾皮,苦接等嫁接名词接二连三的就说了很多,我听着从内心感到佩服,他的花木果树已被有些单位订购和爱花的家庭个人购买,供不应求。

德春他有个计划,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承租些土地,招收几名工人来种花木, 让客户兴致而来,满意而归,同时也做好宣传,让集镇城市化,村庄公园化,力争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到德春的花圃园观看,真有“繁华满目浸染,十里春风摇曳之感”!

作者简介

乔群杰,现年69岁,社旗县朱集镇田庄街人,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电影放映员,后在田庄信用社、朱集农商银行上班,现已退休。

数字技术与应用

低碳世界期刊

民风杂志

明日风尚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