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西岗养花淇县志每日更新36
2025年02月19日 风云资讯
第二节 地名选介
淇县历史悠久,地名有千余个,特选出体现淇县古老文明的部分村名加以介绍。西坛:在城区红旗路中段北侧,因村西有殷纣王社稷坛,故名。相传殷纣王每年春、秋二次到坛祭祀。以后历朝知县如此,直至清末。1962年平整土地时祭坛被平掉。
三海:古名北海子,属城关镇。在城西北1公里许,为商末殷纣王游玩之所。相传这里有三个海甸:前海、中海、后海,故名三海。
大洼:属桥盟乡。在城北6公里,尖山东侧,因村庄地势低洼,与小洼相对,该村又较大故名。古迹有殷纣王酒池遗址。
古烟:属桥盟乡。位于城东北3公里,村名由来有二:一说相传殷纣王在此建过一个烟墩;一说此地为殷纣王给嫔妃们制造胭脂之所,因年代古远,故名。
纣王殿:属黄洞乡。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深山区,处在与汲县、林县交界的山沟中。相传殷纣王在此建筑宫殿驻扎下来,备兵,故名。因有两个纣王殿,按地势,西村高,为上纣王殿;东村低为下纣王殿。
高村桥:属高村镇。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许的淇河西岸。殷商时叫淇水关,地势较高如船形,街中心有一大石桥,明朝万历年间此处涨水,大石桥附近出现“蜃景”,人们认为是瑞气,故改名高村桥。
鱼坡;属高村镇。位于县城北9公里许,京广铁路西侧。相传殷商时,村东有座桥,桥下有一大水泉,泉周围形成坡洼,纣王在此养鱼,故名鱼坡。有孙鱼坡、罗鱼坡、元鱼坡、前鱼坡。
古城:属高村镇。位于县城东北9.5公里,淇河右侧。相传为殷纣王鹰犬城,为纣王育鹰训犬政猎之所。人们都叫它“狗城”,因为其古老演变为今名。
花窝:属高村镇。位于县城东北13.7公里,淇河西侧,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居住。相传殷末为黄飞虎花园,一次殷纣王视察黄飞虎营地,看到此花园十分喜爱,黄就送给了纣王。后人仍有种花习惯,故名花窝。
形盆:属庙口乡。位于县城西北19.5公里。据传这里是殷纣王给犯人上刑的地方,蛋盆就设在这里,故名刑盆,又因其村周围丘陵环绕,地形如盆,又称形盆。此处有两个形盆,居东者为东形盆,居西者为西形盆。
马湾:属西岗乡。位于县城东南9.5公里,淇河西岸。相传殷纣王训马赛马后,总要到此河湾饮马,故名。
新小河口:属西岗乡。位于县城东南13.5公里,淇、卫河汇合处。武王伐纣,牧野大战,朝歌城南“血流漂杵”,血淤至此,故名血村,后演变为薛村。又因此村处于河口,且村小,又称小河口,因有两个小河口,此村为新建,故名新小河口。
卧羊湾:属北阳乡。位于县城西南9.5公里,云梦山脚下。原名卧龙湾,商末姜子牙不得势时曾贩羊到此,将羊群露宿于村北山上,故改名卧羊湾。
油城:属北阳乡。位于县城西偏北13公里深山区。相传殷纣王荒淫暴虐,人民痛恨至极。有一次他骑马路过这里,马渴了,但找不到水,询问“此处何村?”当地群众答曰:“油铛(音称)”。纣王一听此名有下油锅之意,很不吉利,就问“西村何名?”答曰:“西油铛”。纣王感到时运不好,就令随从牵马回朝歌,走到村东忽见“开荡舟搬倒井”便饮了马,然后返回朝歌城。该村故名油铛,后演变为今名油城。有东、西两个油城。
破庄:属北阳乡。位于县城西偏北8.5公里的金牛岭山内。殷纣王牧野大败,朝歌城玉门外背城一战又未能取胜,便撤退鹿台据守,周武王军穷追不舍,在此攻破鹿台,故名破庄。
中山街:在城内,南北向,从北门至中心阁,原名鼓楼街、阁北街。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街。1990年9月改为中山路中山街段。
稻庄:在城外西南角,《卫辉府志》载:清乾隆年间叫窦家庄,因该村种水稻历史悠久,所以又改名稻庄,后改稻香村。新中国建立后又恢复稻庄村名。
红卫:属桥盟乡。位于城北4.5公里。因村民1972年大都从红卫水库一带迁于此,为纪念红卫水库的兴建,而得名。
泉头:属桥盟乡。在县城西北2.5公里处,京广铁路西侧,因有古太和泉,又是折胫河源头,故名。有东西两个泉头。
四井:属桥盟乡。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山丘区。该村关帝庙碑文记载:“南有金牛岭、北有朝阳寺、东有朝歌城、西有鹿台寺”,四处有美景,故名四景村。后演变为“四井”村。有两个“四井”,居南者,为南四井;居北者,为北四井。
原本庙:属庙口乡。位于城西北12公里,古名长营村,后因村东庙中有一法名原本的僧人,很会医道,对乡人多有好处。人们为纪念他,故改今名。
赵沟:属桥盟乡。位于城北3公里,京广铁路东侧,因南临赵家渠,村中又有一泉水沟,故名赵沟。村东有轩辕(黄帝)坟。
葛箭:属庙口乡。位于县城西北13.5公里,因村西有座山,名老虎寨,虎伤人必以箭射之,村中葛姓又多,故名。有东、西两个葛箭。
柏峪:属黄洞乡。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深山区全寨东北山沟中。据传村南有一天然石圈,盗宝者曰:“圈对村有弊,除之吉”闻者信,除之获“铂”(古乐器),因在峪间得之,故称“铂峪”,后有人居此以“铂峪”为村名。后演变为“柏峪”。有大、小两个柏峪。
柳林:属黄洞乡。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土门西部山沟中。据《卫辉府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叫李子庄。相传村中原有一户,后有一妇女携子逃荒至此,因其子偷吃了老住户的枣自感没趣要迁走。老主户知道后说:“吃一枣有何妨,为留邻家伐了枣树也心甘”。故改名“留邻”、后演变为柳林至今。
西掌:属黄洞乡。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村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如手掌状,且隔岭同东掌相对,故名西掌。1945年——1947年淇县人民政府设此村。
思德:属高村镇。位于县城北6.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西周时叫槐荫店。卫武公对这里百姓有恩德,武公死后村民为怀念他,改名思德,也叫思德铺。
石佛寺:属高村镇。位于县城东北8.5公里,古曰五里,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有马都洛、田迈等人在该村寺内造石雕佛像一组,故改为石佛寺。明时称张家庵、张湾苗拐,清时又改称石佛寺至今。
西岗:西岗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据石门碑记载:明朝时有冯清号西冈者,曾在淮安邳州举官,为官清正,告老还乡后,因德高望重闻名乡里,人们遇事常与其商议,久之,“西冈”便成为村名,后演变为西岗至今。
刘拐庄:属西岗乡。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原名留店寺西庄,后因明朝时该村刘璋(后官至都堂〉乡试后带回一位女子(实为自由婚姻),当时人们认为是拐来的,故叫成刘拐庄至今。
河口:属西岗乡。位于县城东7.5公里,原名河口村,清初知县柴望等,以八年时间在村东头建一玉皇阁,东门上砌有石雕龙头,西寨门上砌有石雕龙尾,街为龙身,故改名青龙镇。因该村为淇河渡口,又改名河口。
包公庙:属西岗乡。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原名东岗村。宋朝嘉祐年间,包孝肃公出巡路过这里,巧断一命案,人们为感激包公,在村西头建包公庙,故改名为包公庙。
良相:属北阳乡。位于县城南7.5公里,公元前187年朝歌大水,汉丞相张良曾运粮到此赈济,后人念其德,建有留侯祠,故名良相。
北阳:北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京广铁路西侧。相传很早以前高姓在此定居早,曾名高家屯。后因这里有一条沙河,该村位于河北,河北为阳,故名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