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媒体

抚州华美立家典美装修工程228未知何岁月

2025年05月06日 风云资讯

要说韦承庆,必须先说他的父亲韦思谦。韦思谦原本是姓韦名仁约,字思谦。本来韦仁约这个名字叫的好好的,顶多是熟人见面了,拱手称呼一声“思谦兄”,可是到了年近60的时候,这个名字不敢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得势,因为“仁约”最后一个字的发音与她父亲“士彟(yuè)”最后一个字发音相近,所以韦思谦自觉的开始用字来称呼自己。要知道皇帝避讳也只是避原字,如为了避康熙的“爱新觉罗玄烨”,清朝时期的史书把李渊的儿子“李玄霸”改为“李元霸”,但是像这种和武则天父亲名字发音相近就要避讳,从侧面看出武则天是有多么霸道,而韦思谦又有多么乖巧。

不过年轻时候的韦思谦很是刚烈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韦思谦祖籍雍州杜陵(现在的西安杜陵),后来祖先南迁至襄阳,最后落户在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韦思谦八岁的时候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教养他成人,因此他侍母至孝,远近闻名。他也是进士出身,几经升迁后主政一方,做了应城令,不过他似乎不善主持全面工作,在政绩考核中被评为垫底的副班长,理应降职的韦思谦却被当时的吏部尚书高季辅力排众议提拔为监察御史,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高季辅有着独特的识人之明。

韦思谦就在御史任上,弹劾当时的正牌宰相,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依仗权势低价强行收购中书省“译语人”的田地,并且顺带着弹劾了对褚遂良作出无罪判决的大理少卿张睿册,迫于压力(也有对褚遂良“使功不如使过”的原因,因为李治登基之前,褚遂良已经被李世民提升为中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如果不进行敲打,难以驯服),唐高宗李治把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张睿册为循州刺史。有人提醒他这样得罪褚遂良极为不智,果然,三年后褚遂良重回中枢执掌相权,韦思谦就断了上升通道,被贬为清水令,又回到了起点。有朋友既为他鸣不平又担心他想不开,去安慰他,结果韦思谦慷慨激昂的说,大丈夫既然身居刚正之位,必须睁大眼睛,放开胆量的报答国恩,终不能做碌碌无为的臣子,以求保全妻子儿女(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八》)。这个典故就是成语“名目张胆”的来历,只不过成语的原意是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引申成为“毫无顾忌的干坏事”。

逐步成熟的韦思谦很受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尤其是褚遂良因为反对改立皇后而被贬斥致死之后,被压制的韦思谦逐步晋升(武则天的想法难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直到出任纳言(这是武则天改的,就是原来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进入宰相行列,不过这个时候的韦思谦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在李唐杀手武则天剪灭李唐宗室的时候,他噤若寒蝉,不像时任中书令的裴炎那样据理力争。这也是裴炎是宰相之尊被处死,而韦思谦得以善终的原因。

韦承庆(639—705)是韦思谦的长子,他除了“侍母至孝”之外,也继承了老爸“言官”的本色,自进士出身进入仕途后,多担任言官和“秘书官”,是有名的笔杆子。在武则天称帝时期,做到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了宰相集体班子。但是到了神龙政变之后,中宗李显登上皇位,开始清算武则天的面首“二张”,由韦承庆主审,定罪的结果却不符合领导的要求,于是认定他和二张有染,流配岭南。

不过很快“二张”的风波就过去了,准备赦免因为“二张”而待罪的一批官员,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写这篇赦书,别人都比不上韦承庆,于是召回他执笔,下笔立成,辞甚典美,众人都十分服气。很快就起复担任辰州刺史,还没到任,又根据他的特长改授秘书员外少监,兼修国史,在这段时间里,修撰了《则天实录》、《则天皇后纪圣文》,中宗李显非常满意,特加从三品的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提升担任黄门侍郎,只是韦承庆寿限已到,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

《全唐诗》收录了韦承庆七首诗,其中他在流配岭南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绝句成就最高,此诗名为《南中咏雁》,原诗为: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头两句是说在花开烂漫的阳春三月,大雁都开始北归了,而自己却要跨越穷山恶水,跋涉万里,远赴生死未卜的岭南。通过人与雁的对比,表达了对北归大雁的羡慕,萌生了深深的感慨。

后两句则在“羡慕”的基础上,滋生了一种担忧,担忧自己会在岭南凶多吉少,不由得仰天凝望,问出了这个很难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通观此诗,语言直白,用词质朴,毫不引经据典,却并不粗鄙,更显毫无矫揉装束之态,却把满怀悔恨、绝望、内疚、迷茫的情感脱口而出。

幸好,他没有让大雁等太久。

韦承庆虽然有过短暂的贬斥生涯,但是自己和父亲都做到了宰相的高位,算是很牛叉了,不!还有更牛叉的,那就是他的弟弟韦嗣立也达到了丞相的高度。并且父子三人的丞相任期是逐步递进的:韦思谦在武则天时代,做了一朝宰相;长子韦承庆在武则天时代和中宗李显时代做了两朝宰相;韦嗣立在武则天时代、中宗李显时代和睿宗李旦时代,做了三朝宰相。

韦嗣立是韦思谦的次子,韦思谦作为一个宰相爸爸也只有这两个宰相儿子,如果韦思谦能多生几个儿子,不知道是否还照样能培养成宰相呢?

韦嗣立是韦思谦后妇所生,和哥哥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在幼时,韦嗣立的母亲对继子韦承庆非常严苛,经常责打。韦嗣立就要替哥哥承担家法,但是母亲不许,于是他就按照母亲责打哥哥的标准,私下里自己打自己。这种“同归于尽”的惨烈做法最终使母亲改变了对哥哥的态度,从而名声大噪,比起父亲和兄长的“孝”,自己又多了个“梯”。在韦承庆担任凤阁舍人的时候,因病辞职修养,武则天亲自下令这个官职让韦嗣立接任,并且对韦嗣立说:“当初你的父亲就说他有两个忠孝双全的孩子可以侍奉我,自从你们出仕以来,果真如你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今天授你凤阁舍人的官职,是让这个尊贵的官职由你们兄弟互相替代”(卿父往日尝谓朕曰'臣有两男忠孝,堪事陛下。'自卿兄弟效职,如卿父言。今授卿凤阁舍人,令卿兄弟自相替代——《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八》)。

韦嗣立的情商比起父兄更高一筹,他不仅深受武则天重用,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进入宰相班子。在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也深受李显的信任,出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依然位列宰相至尊,在李显面前红的发紫。紫到什么程度呢?一件事情可以说明:韦嗣立的韦氏和李显的皇后韦氏,虽然都姓韦,但关系很远,李显却把他列为皇亲的范围,重加赏赐。更为未雨绸缪的是,他在结亲的时候,和相王李旦成为了“一担挑”,和李旦同娶刘氏。要知道当时李治的儿子只剩下李显和李旦,无论谁上台,都和自己不能交恶。果然,李显被韦氏毒死之后,李旦和儿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发动政变诛杀韦氏的时候,就有人提出韦嗣立也是韦氏余孽,正是这个“一担挑”的身份使他逃过一劫。不但如此,而且还转祸为福,在李旦登基之后,正式出任中书令,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史书对这一门三宰相的簪缨之家有一个评价:福善余庆,不谓无徵,二子构堂,俱列相辅,文皆经济,政尽明能。加以承庆方危,染翰而曾非恐悚;嗣立见用,袭封而罔坠逍遥。无忝父风,宁惭祖德,谥温谥孝,何愧易名?……善人君子,怀忠秉正。尽富文章,咸推谏诤。岂愧明廷,无惭重柄。子子孙孙,演承余庆。——《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八》

也就是说,儿子都身为相臣,子子孙孙都受到韦思谦的福泽,对朝廷问心无愧,对赋予的权柄未曾谋私,忠孝传家,即便是有一点改名的小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对于韦思谦放弃自己的“仁约”之名,其实大家都还是在意的,这就当是世代富贵的一点小代价吧,毕竟,如果能让你当丞相,估计即便是叫“狗剩子”,也会有人趋之若鹜。

最后一点就是韦思谦真的会起名字,韦承庆——“承载余庆”、韦嗣立——“继承立家”,一个比一个有格调。

装饰装修天地官网

现代英语期刊

广告大观官网

汽车周刊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