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与游学有哪些
2023年11月24日 风云资讯
东汉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与游学?有哪些影响?
东汉魏晋时期,兴起了“私学”和“游学”两种教学方式,它们有什么差别和意义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私学”,顾名思义,就是私人创办的学堂,相对于而言公立学堂而言,它的自由性和针对性更强,传授着更加自由的思想,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学生也能有不同的文化风格,正是因为东汉魏晋时期“私学”的自由发展,就使得当时社会学术氛围浓厚。
教育体系不断革新,文化内涵变得丰富多彩,知识分子思想的争鸣也变得多彩,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私学”教育就是“孔子私学”,甚至影响了我国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孔子学院”闻名中外,享誉各国。
而“游学”,其实它的本质和“私学”如出一辙,都是在官学落寞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的自由性可谓是更加厉害,比如:学者孔子为了传道解惑,宣传儒家的学术与思想,花了长时间地周游列国,最后结合自己的游学经历,创造出了著作《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西汉的大文豪司马迁,在外游历将近二十多年,期间串巷入户,领略和记录我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并记录着民间各地的闲闻轶事、民谣风俗、风土人情……走遍大街小巷,到处考究历史典故,不停地收集闲散在民间的历史资料,并不断地、深入地学习。
最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终于将自己游学过程中所收获到的经历、见闻整理成册,编撰了闻名遐迩的《史记》,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直白的说,“游学”,不仅仅是开阔学者个人的视野,打开学者个人的思维,对他们个人的学术创造,也是又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的。
在东汉初期,文学艺术的中心是在京师的太学,而长安和洛阳都是中央太学的地方,因此,在初期,士人源源不断的到京师进行“游学”,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三郡地区成为了士人“游学”地,因为在当时,“三郡”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之中享有很高的名誉,并且经过“党锢之变”之后,许多士人开始回到自己的家乡。由于士人“游学”的目的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思想的转移,也可以看出“游学”目的的变化。
另外“游学”人员的构成主要是出生在偏远地区的士人,想要出去开阔视野,改变自身命运的士人组成,但是在后期的“游学”士人中,已经不分偏远或者京师,有的京师士人去到偏远地区,感受风土人情,再加上魏晋时期本地“游学”的越来越多,并兴起了一股浪潮,越来越的士人回到自己的家乡,认为没必要再离开家乡而到远方进行“游学”,甚至到了后期,已经没有了远处“游学”的士人学子。
不仅如此,“游学”还为学者提供了结交能人志士的机会,促使他们逐渐走上政治的“舞台”。很多学者,他们通过“游学”的方式,不仅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们更希望通过“游学”,结交志同道合之士,并形成庞大的关系网,掌握一定的权利,成为当时及今后社会上的活跃分子,“士”阶级的人更加团结向上,不断成就自己的政治梦想。
由于在“游学”的过程中,结实了思想或者是志趣相投的士人,在后来的政治舞台上,逐渐形成了“士人圈子”,逐渐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促进了“士人集团”的产生,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东汉魏晋时期,由于“私学”的发展,士人对儒家学说的知识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在强烈的欲望驱使之下,使得士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游学”。参加“游学”不仅仅能带动“经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通过“游学”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变内心传统的、老旧的观念。并且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习知识逐渐转到政治方向。
由于通过“游学”很多人都走上了仕途,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士人集团”的产生,逐渐引导学子们走向政治的历史舞台。在东汉魏晋时期的“私学”与“游学”发展的都非常好,无论是“私学”还是“游学”,都可以让莘莘学子们学的知识,了解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