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西晋的政局有何改变
2024年03月11日 风云资讯
高平陵之变后,西晋的政局有何改变?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高平陵之变。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丁亥(初一),三国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病重,紧急召见司马懿,令其与大将军曹爽,一同辅佐八岁的曹芳。即日,魏明帝曹叡驾崩于洛阳嘉福殿,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二十六天后,即正月癸丑(正月二十七日),其遗体葬于高平陵(《三国志·明帝纪》)。
据《洛阳县志》记载,高平陵在今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下,地面有夯土冢,高约15米,它“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又据王璐所著《魏明帝曹睿高平陵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中描述,高平陵位于汝阳县城以北23公里处的一片高亢的台地上。台地东高西低,东依南北走向的霸陵山(又名五纵山)。
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它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乃至于销声匿迹,不被人提起。然而,这场政变把它推向了前台,并以它的名字命名。本文通过再现高平陵之变始末、直接影响,进而分析高平陵之变对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及“八王之乱”的深远影响。
“八王之乱”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胜出的贾南风阴沟里翻船,拉开了西晋宗亲藩王争权夺利的序幕。他们为了除掉当权者,自己掌权,混战不休,生灵涂炭。
本质上,“高平陵之变”和“八王之乱”是一样的,都是皇权不振,权臣争斗不休。只是“高平陵之变”的胜利者是外姓人,而“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一直为西晋宗亲司马氏而已。
结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政敌大将军曹爽,逐步架空曹魏皇帝,掌握朝政大权,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曹魏“高平陵之变”丢掉江山的教训,废弃了魏文帝曹丕的限制宗亲藩王权力政策,效仿汉高祖刘邦“分封建国,以建屏藩”,保证权力掌握在司马家族手里。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权臣作乱的作用,却引发了比西汉“七王之乱”更厉害的“八王之乱”。
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这些诸侯王叛乱的名义就是“清君侧”。幸运的是,“七王之乱”很快被周亚夫平定了,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却历时十六年之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最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 上一篇:揭秘明朝后宫残忍的宫女嫔妃殉葬制度
- 下一篇:不解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