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宝宝越养越瘦作为儿科医生有话不吐不快
2024年05月17日 风云资讯
门诊上,很多孩子明显体重偏轻,脸色发黄,容易生病,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变着花样给孩子弄各种好吃的,每顿饭都要大人诓、劝、喂!
尽管如此,仍然有的孩子挑食吃饭不香,有的孩子吃得很多不长肉,但结果都一样,孩子还是偏瘦,长不高。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是盛东西的;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是把营养气血输送到四肢百骸上的。
孩子先天就脾胃不足,再加上饮食过度喂养,更加重了脾胃负担。
导致孩子不管是能吃还是不能吃,都无法有效消化吸收,最终孩子越长越瘦,甚至影响发育。
胃强脾弱或者厌食1、孩子吃的多还瘦,那是胃强脾弱!
吃得多,运化不好。
表现为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易发口腔溃疡,此时多有便秘症状。
而这类孩子晚上睡觉大多都不踏实,喜欢翻身,尤其是在下半夜,也特别爱出汗,结果一不小心又感冒了。
2、孩子吃的少也瘦,那是厌食!
脾胃虚弱,越不吃越瘦。
长期食欲不振则见精神较差、舌淡苔白,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容易出汗。
脾健助运,消积化滞这两类孩子排除先天不足和情志因素外,大多都有同样的经历:
吃的冷饮、零食、肉、油、蛋、奶、水果等等不易吸收的食物太多了!
曾经经常出现乳食积滞。
若是乳食不化,积滞中焦,积久不消,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出现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机郁滞中焦,水谷精微无以运化,不能转化成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气血津液,脏腑肌肉就会失于濡养;
则可出现厌食、发育迟缓、消瘦,甚至发展成疳积。
而同时还可因脾胃受损,导致痰湿内生,土不生金,而出现反复咳嗽、痰喘等肺系病症。
能吃的孩子,还是不能吃的孩子,脾胃都有积滞,不是积的脾就是积在胃。
中医有句话叫“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意思是说,健脾不在进补,而在于运化。
小孩子也是如此,孩子能不能长身体,关键不在于吃了多少好的,而在于将多少营养物质输送到了全身。
对于以上两种情况的孩子,调理思路重在脾健助运,消积化滞。
调理方法1、益肾可参六味地黄丸。
本方最早见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为“三补”,泽泻、牡丹皮、茯苓为“三泻”,六药合用,以补为主。
2、健脾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本方最早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其“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方中诸药共奏健脾化湿之功。
临床上,我常以生黄芪、炒白术、砂仁、陈皮、泽泻、炒谷稻芽、女贞子、菟丝子、山萸肉为基础方。
肾亏甚者加补骨脂、熟地;
脾虚甚者加山药、苍术、莲子、大枣;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有内热,可加知母、少量黄连;
精力不足、疲乏倦怠者加党参、太子参;
湿浊重者加藿香、薏米、炒扁豆。
每个孩子体质不同,需要辩证用药,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单独告诉我还主题情况,帮孩子制定长个长肉的调理方案。
饮食调养除了中药调理,孩子越长越瘦,家长一定要从控制饮食入手。
1、不吃冷饮之类的雪糕、饮料等,
2、适当补充肉、蛋、奶等,
3、少吃水果,不吃零食,不吃辛辣的食物。
4、多吃谷类蔬菜,比方说:玉米糊糊地瓜粥,小米稀饭八宝粥之类的,晚餐不吃荤菜,只吃七成饱。
坚持了一个月,看看是否孩子胖些了,肌肉也结实些了。等孩子的消化功能恢复了,再慢慢增加肉奶蛋之类的。
平时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天至少半个小时以上,以跳跃运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