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验箱

投入最小的育儿方法是什么摸索适合自家孩子

2024年06月06日 风云资讯

虽然我们不断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但那些被认可的养育方法并不是每个家庭的“灵丹妙药”。每个家庭都需要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法,这才是最有效的努力。

执着于“正确”的代价

“看孩子,别看钟”是国际母乳协会的著名格言。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妈妈至少喂母乳喂到1岁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喂母乳喂到2岁以后。

随着妈妈的学历、地位的提高,我们普遍会坚持这一份孩子自带的口粮,甚至以自然离乳为终极目标。

以我来说吧。我对母乳要求甚高,除了“狠心”地逼迫自己每天喝上一整煲不喜欢的汤,还遵循着“奶水越吃越多”的原理,以不添加奶粉为豪,直到我患上一场大病才正式宣告断奶。

但是,我很少跟朋友们公开说,在孩子3岁前,我平均一个月都会小病一次。原因是我在没日没夜喂奶的同时,还要兼顾带孩子、工作与家庭琐事。

如果当初我没有对母乳亲喂如此执着,哪怕就添加那么一点点奶粉,自己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垮得如此厉害。

再说我的朋友,她坚持全母乳喂养直到孩子2岁半,还是皆大欢喜的自然离乳。大家得知后都佩服妈妈的坚韧不拔,更重要的是孩子被养得既健康又结实。

但是朋友说,就是因为坚持自然离乳,从孩子6个月开始就引发了持续性的家庭矛盾,而且一直以来在公司也没有得到领导的体恤,到现在她也走不出心理阴影。

她还强调如果当初不是要求自己太完美,恐怕就不会造成多年情绪上的崩溃。

当今,在众多专家学者、养育大咖的推动下,母乳喂养已逐渐步入了常态,但在实操中确实也衍生了一些问题。

对此,我认为不能一味地跟着科学走,母乳虽神圣,但必须量力而行,没有对自身需求和周围环境的考量,科学也只会沦为“绊脚石”。

父母要摸索专属招式

举例:

以森森和他的朋友土豆、乔乔来举例,他们三人3岁时第一次上早教班的独立课时,各有各的状况。

怕受干扰的森森

森森那时还没上幼儿园,在开始的两三节独立体育课中表现得淡定从容,第四节开始出现哭闹和抗拒上课的情况了。

按我对孩子的理解,这个与“分离焦虑”的关系并不大,森森很大可能是在课堂上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干扰”,而这种“干扰”对他来说不能解决,就自然排斥上课了。

因为一直以来森森一碰到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全身心投入,如果旁边有小朋友“破坏”他的进程和思维,给他造成不安全感,他会很沮丧。

这些只有家长才能真正明白,即使老师也不一定能清晰判断。后来我通过跟老师们的共同分析,一起设置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由于森森从小爱画画,所以我们转向从独立的艺术课着手,这个课程主要是让孩子以专注手部精细动作和独自完成作品为目标的。

意料之中,森森在独立艺术课中能很好地脱离父母,十分顺畅地完成每个步骤,过程中他受到很少“干扰”,这种符合他个性的环境更能促使他积极交流。

与此同时,爸爸还经常带森森参与“干扰性”强的年龄段较小的体育课,先从陪伴开始,再慢慢放手,直到森森能够接受不符合他个性的环境,才尝试独立上属于自己年龄段的体育课,这时对他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分离焦虑的土豆

土豆跟森森一样还没上过幼儿园,刚开始上独立课并没有问题,但到后来第四节开始就不愿意上了。

土豆妈说土豆纯粹是产生了“分离焦虑”,因为土豆一向是爷爷奶奶带的,自己没有时间照顾他,而且上独立课前也没有事先跟他“打招呼”,现在要突然离开妈妈,他就百般不愿意。加上土豆对响亮的音乐非常敏感,一播放音乐就要找妈妈。

根据他的情况,妈妈便在课堂上陪同,坐在一旁默默看着他,如果土豆突然听到响声,就让他跑到妈妈那儿抱抱。就这样妈妈坚持陪伴了三个多月,土豆的焦虑和不安缓解了,不再需要陪同了。

需要伙伴的

再说孩子,她2岁半就上了幼儿园,现在3岁再来早教班上独立课,大家都估计她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相反,第一节课孩子就哭得惊天动地,不让妈妈离开,而且之后的几堂课有家长陪同也不情愿。

老师问妈妈孩子是否在幼儿园里面情绪不太好,妈妈说的确是这样,虽然半年前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但是还没有完完全全适应过来,现在到这边上课,可能让乔乔回想起幼儿园的分离,不想再次经历。

后来妈不想折腾,没有再带孩子过来了。过了好几个月,她和一个幼儿园的好朋友一起过来上课。这是妈妈刻意安排的“局”,那个好朋友适应性强,让她来带动乔乔的积极性。

一开始上课孩子很畏惧,但眼看自己的好朋友已经融入其中,还一直呼喊自己过去玩,几次之后孩子受到了好朋友的影响,没有退缩,乖乖地跟过去上课了。

上述是三个孩子各自的情况与应对方法。如果父母都生搬硬套一些标准版的养育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会奏效吗?

孩子是不会因为他人已成功实践的方法而“买账”的,他们真正的需求也不是从育儿书本的硬道理和死概念中读出来的。

孩子个体差异极大,生活习性和观念各有千秋,我们应该看清被隐藏起来的真相,摸索适合孩子的招式。

给自己画一个圈

就像孙悟空去化缘,在地上给师傅画个圈,其他没有关联的人一律不得进入。我们心中也要有一个圈,圈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招式,那是我们从细心观察和屡败屡战的经验中获得的,圈外的是读过的书、听过的各种忠告、意见,我们只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好,无需亦步亦趋学着做。

那么,我们该如何站在圈内呢?

我们要看得清摸得透养育实质是一种“慢热”效应,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洞察孩子的“心”,找到对应的招式。

而且,招式没有一劳永逸,我们要紧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寻求“与孩子俱进”的招式。

在招式的运用过程中,“专属”是最重要的,但最容易丢失的,也是它。被乱七八糟、各种粗细的“绳索”缠绕的孩子很容易心理功能失调。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是成人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其实我们的养育招式也一样,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是一条庸俗懒惰的道路,相反,让成人按照孩子的意志走反倒是一条明智的出路。

所以,和追随那些拥有固有思维、繁缛细节的科学养育理论相比,努力摸索专属的养育招式,能更好地解决现在陆续出现的养育新问题,不是吗?

真正的养育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完全复制的。

安德森医院中介服务电话

赴美就医签证

赴美就医中介 精神类

美国安德森看病咨询怎么样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