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爸妈的5个小窍门这个法子很简单却很可能
2024年07月15日 风云资讯
被忽视的父母学习资源——自己的实践普遍对育儿感到焦虑的时代,爸爸妈妈们都在拼命学习,也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帮助,但有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自己的实践。
我们每天都会为孩子做很多事,和孩子发生很多互动,这些都是自己的育儿和家庭教育实践。
这些实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让孩子开心,有的让孩子害怕,有的让孩子抗拒,有的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有的让事情越变越糟糕……
思考一下这些实践的内容和结果,我们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
我用的哪些方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哪些方法的作用是负面的?
哪些做法生效了?哪些做法没有效果?
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认知积累多了,就变成经验。你会很确定地知道,我这么做,效果是什么样的,是好还是不好。
经验积累起来,就成了方法。你会很确定地知道,为了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我该这么做,不能那么做。
有了方法,你对如何做父母就变得胸有成竹。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获得了一个最基本的育儿和家庭教育逻辑:
坚持对的、有效的方法;调试错的、无效的方法。
如果一个做法让你和孩子都很开心、舒服,让家庭氛围和孩子的状态、自己的状态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个做法就一定能让你们再开心一次,那么就重复地去用它。比如给娃做他爱吃的东西,经常和孩子聊天,和孩子好好说话……
如果一个做法让你和孩子都不开心,不舒服,或者至少让一方不开心,不舒服,让家庭氛围和孩子的状态、自己的状态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同样的做法再用一次,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效果,那么就减少用它。比如不停催促孩子、不停唠叨孩子、不停批评孩子、不停吼孩子……
能摸索到这样的学习过程,那么每一天的实践,就都能够帮我们朝着成为更好的父母迈出新的一步。
向前看看,向后看看,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那里孩子身上出现一个“问题”,做爸妈的一定会想办法求解,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育儿群里回答各种各样的提问,而大部分提问,如果父母能够采用“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摆在那儿,而且非常明显。
比如,最近遇到的两个提问。
一个提问是:一个孩子突然怕黑,夜里睡觉不让关灯怎么办?
儿童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怕黑是孩子的本能,其实也是成人的本能,因为黑暗中看不到熟悉的人和物体,也感受不到让人踏实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怕黑,很大的可能是他近期遭遇了突然的黑暗带来的恐惧,或者被大人不经意间吓到,比如关掉灯然后给孩子展示一个陌生的、会突然发光的玩具。
通常,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是:怎么让孩子接受关灯睡觉。但如果使用“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的方法,父母就会知道“向后看看”,找找孩子突然变得特别怕黑的原因,可能就会找到另一个方向的解决办法:暂时接受孩子不关灯睡觉,避免让孩子陷入突然的黑暗中,同时也避免突然关灯惊吓到孩子。
另一个提问是:孩子被老师批评时,总是喜欢和老师一句一句地顶嘴争辩,搞得老师经常和父母投诉,而父母怎么跟孩子说都不管用,我该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仍旧在父母日常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先“向后看看”,设想一下,如果继续用原来的办法,孩子的这种状况会不会有效改变?——答案显而易见:之前都没管用过,之后也一定不会管用。
识别出现在的方法不管用,我们还可以“向后看看”,分析一下,之前的哪些因素,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比如父母或者祖辈中是否有谁经常用类似“斗嘴”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否家中成人对这种“争辩式”沟通的态度,无意中鼓励了孩子采用这样的方式和老师或者其他人沟通?是否这种沟通模式,正是家人之间最常用的沟通模式?
识别出原因,解决办法也就自然地浮现出来:改变在家里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尽量避免让孩子陷于这种你来我往的争辩式沟通。孩子在家不用这种说话方式了,在学校自然也会改变。
为什么父母无法做到“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这两件小事让我产生一个疑问:问题都很简单,原因也相当明显,能想到的办法并不复杂,为什么遇到问题的父母,自己却根本不往那儿想呢?
我想,一个极大的可能是,很多被孩子身上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问题搞到焦虑、抓狂的父母,并没有重视自己的育儿和家庭教育实践,也没有进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父母们开始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学习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几个:
一是谈到学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向别人学习,而不是向自己学习。
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只习惯于“被别人教”,而不是“自己学”,这让学习做爸妈这件事变得格外困难。
学习前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当然很重要,但育儿这件事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事件、问题都是特别的,没有标准化的家庭环境,没有标准化的父母,也没有标准化的孩子,所以任何一个拿来的办法,都不会严丝合缝地合用,真正合用、好用的,永远是在自己家的环境和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办法。
二是谈到解决问题,人们总会期待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焦虑程度越高,父母们越会期待某种具有“奇效”的方法解决自己眼下遇到的问题,最好这个方法一用上,同样的问题就再不会出现。
但这是不可能的。育儿和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不停面对问题、不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方法,甚至更高层次的,自己的“育儿之道”,就很可能永远迷失于问题,找不到方向感。
三是在育儿生活中,“本能”“直觉”常常战胜“思考”
“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到孩子身上寻找解决办法”,这是很多父母的本能和直觉,它们的力量太强大,让人们常常忘记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但这个思考极有价值,它会引导父母检视自己之前方法的有效性,“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的过程,也会随之开启。
而一旦开始这样的学习,我们做父母的自信也会随之增加,你会慢慢意识到:
思考自己的做法,会产生新的认知,认知积累起来,会成为经验,经验积累起来会成为方法,而新的实践又会帮助我们不断修正认知、经验、方法,最终,我们会拥有自己的“育儿之道”。
我相信,每一对淡定自如的父母,都曾经经历这样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