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追溯

王若馨起名经DNA比对被偃师救助站救助的

2025年10月21日 风云资讯

“爸爸!外公!”“对不起,是我们没有看好你……”24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认亲仪式在市公安局偃师分局举行,一上来,17岁的偃海就和自己的亲人痛哭着抱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分离有3年之久。

在他们的这次重逢背后,在DNA大数据比对的科技支撑。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这是我市今年落实“团圆计划”完成的第四例本地成功案例。

为寻找孩子,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

在认亲现场,说起外孙胡思晗是如何丢失的,古稀老人胡须森泪流满面。他告诉记者,外孙有智力残疾,2018年8月7日,他从位于洛龙区张沟社区的家中跑出去玩耍便一去不归,家人为找寻他,这3年来,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听到哪里有疑似孩子的消息,我们就去那儿找找看,老盼着哪天能发生奇迹”。

孩子的丢失,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孩子丢失后,作为父亲的韩社景自责万分,因为在他看来,是自己在孩子走失当日的疏忽造成了后来的局面。这些年,他做过许多次噩梦,在他的梦中,孩子不是渴了、饿了,就是痛了、哭了,醒来后,只觉得“心暗戳戳地疼”,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哪怕用尽自己后半辈子的时间,也要一直找下去。

就这样,平日里一家人节衣缩食、打工攒钱,一听到有“风吹草动”就卷上铺盖出门寻亲,时间就这样过了3年。

让胡家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外孙其实一直就在距离他们不远的洛阳东都医院,以“偃海”的身份生活着。

“团圆计划”助力,帮他找到了家人

胡思晗是如何变为偃海的呢?

这还要从2018年8月10日说起。偃师救助站站长袁志豪告诉记者,那一天,当地公安机关的几名民警将一个没穿上衣、疑似走失的男孩送到了救助站,因智力问题,这个男孩无法提供任何个人信息,经公安系统人脸识别,也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线索,所以从那时开始,这个男孩便留在了偃师救助站生活,“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医疗救助,我们又把他送往了我们的定点合作机构洛阳东都医院”。

与此同时,偃师救助站为这个男孩取名偃海,并联系公安部门为他进行了DNA血样采集,这也为后来的成功寻亲埋下了伏笔。

另一边,胡家人在报警后仍四处寻找着胡思晗,这一过程中,他们前去公安机关进行了免费的DNA血样采集入库。

故事的转机发生在今年,为落实“团圆计划”,我市公安部门加大开展DNA大数据比对力度,偃师公安分局将流浪、乞讨、救助站被救助人员等列为重点人员,逐个、全面采集上述人员的DNA、指纹、人像,及时开展比对工作。

5月18日,经比对,偃师公安分局发现偃海与洛龙区张沟社区韩社景、胡趁芳夫妇有生物学遗传关系。21日,经进一步核实,偃海就是胡思晗。

若儿童丢失,家长要第一时间报警

市公安局民警提醒广大家长,孩子走失超24小时才可以报警系谣言,若发现孩子走失,报警越早越好,且要将孩子的近照提供给警方,警方将立刻按照快速查找机制,迅速开展调查,并在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上发布信息,并用相关手机App将失踪孩子信息发送至丢失地附近人群的手机上,充分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并展开寻找。

今年以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我市公安机关积极推动落实,截至目前,已通过刑事技术、合成研判、调查走访等手段,成功找回10名失踪被拐人员,偃海案例是我市今年落实“团圆计划”完成的第四例本地成功案例。

(洛报融媒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李晓 王雷 文/图)

中国厨卫投稿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官网

魅力中国杂志

农业灾害研究版面费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