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烧烤火锅起名话说承德非遗美食之清真双
2025年10月21日 风云资讯
秋天对于承德是短暂而微妙,就像那点睛的笔墨,给了整幅画面的精彩。当新华路的银杏叶渐染暖金,当山庄的色调渲染到了高潮,那属于秋的味道,便填满了你的思念。
承德人对于烧饼似乎有种奇妙的情节,它不仅是传统小吃羊汤的绝配,更是火锅和烧烤的最佳搭档,在这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城市里,它以绝妙的优势占据了主食界的一席之地。而这种默默无闻的出场方式,注定它将以配角的身份穿插在这个城市的烟火美食里。
九十年代,承德有很多卖烧饼的铺子,黝黑的墙壁,泥塑的吊炉,忙碌的身影,做好的面饼流水线般放入吊炉中,一会便有了麦香的味道。糖酥、豆沙……小孩子欢喜于吃上一口馅料的清甜,大人们更多的是忙碌之余的习以为常。
后来上学在小佟沟,早饭便常买双喜家的豆馅烧饼,这也是我对这个品牌的最初记忆。他们的豆馅烧饼皮薄馅大,老板似乎不吝于馅料而更看重口感的满足吧。后来奔忙于求学与工作,再次邂逅已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双喜烧饼的前世今生
晚清时期,一向守土安命的山东人为“稻粮谋”而掀起了空前的“闯关东”大潮,其中有个姓杨的男人从山东老家启程,开始了向北开拓新家园的旅程。由于承德地处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很多闯关东的人在此停留后便没再往北去,留在承德落地生根,老杨便和几个老乡结伴落脚在承德平泉,成了第一批开拓者。
老杨是个面点厨师,做的一手好点心,经常给乡亲们的婚丧嫁娶帮忙。或是山东人的憨厚热情,初到平泉的老杨并没有太多生疏,很快便产生了熟悉的归属感。
后来老杨开了一间清真点心铺,取名“春发斋”,可能有春光无限,万物生发之意吧。就这样,到了老杨孙辈的时候,春发斋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点心铺了,往来客商总会在此买点点心作为远道而来的纪念。
不管漂泊在哪里,家的味道总能让人得到片刻的安心。
随母姓张的杨家小女儿从小便喜欢看父亲做点心,慢慢的也就学会了这份家传的手艺。建国后,杨家便举家搬到了承德市区,毕竟城市的机会更多一些。此时,在承德这座浸染着王朝余晖的小山城里,正在默默地积累着这些留住乡愁的味道。
1988年,不喜欢工厂乏味生活的杨家小女儿毅然在小佟沟开了这个烧饼铺。并用儿女的称呼命名“双喜烧饼铺”,这名字听着就喜庆。从此,这个不起眼的小铺子便开启了几代人的味道记忆。
如今,张奶奶已过七旬,却仍在小铺子里卖着烧饼。每天一大早,店铺外便排起了长队,老人家如约的来到自己的铺子,开始这一天的忙碌。在采访张奶奶的时候,总觉得她是个古板而又执着的匠人。她会不时地维持下秩序,遇到插队的便不卖给他烧饼。时间长了,大家便很规矩的排队购买。或许时光总是在陪伴中放慢脚步吧,看着熟悉的人,熟悉的景,总觉得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自己,不曾改变。
这种随性的执着被张奶奶拿捏的刚刚好。
张奶奶的双喜烧饼、酱牛肉、杏仁茶如今已成为市区远近闻名的小吃,每天甚至要起个早才能买到。采访的时候,我常看到有人午后满心期许的过来又失望的悻悻而去,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工匠们最大的成就感吧。
咬一口豆馅烧饼,仿佛又回到了上学的时代。时光缠绵,缓缓入喉的是怅然若失的岁月,唇齿间碰撞的是旧景怡人的回忆。
作者:吕秀才。混迹于烟火气中的文字手艺人,工于美食,专于文字,记录味道人生。